记者见到于海言的时候,他刚刚从贝母地里回来。和他握手时,粗糙的双手让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曾经久坐办公室的人。 2018年3月,经白山市纪委监委领导研究决定,委机关干部于海言被选派到抚松县仙人桥镇河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河北村为省级贫困村,该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单一,集体经济薄弱,脱贫任务艰巨。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一心扑在河北村的脱贫攻坚事业上,心系贫困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育特色产业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河北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于海言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追梦路上的带头人”、村民的“贴心小棉袄”,先后获得抚松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全省“脱贫攻坚特殊贡献奖” 等殊荣。 “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村集体富了,才有能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这是于海言的扶贫工作思路。本着这样的思路,他全力帮助河北村扶持集体经济项目,用扶贫项目反哺贫困户,取得良好效果。 于海言首先确定的就是贝母种植项目。2018年由白山市纪委监委投入资金53.5万元,建设了50亩贝母基地,每两年收割一次,于海言代言进行销售。2018年当年实现收入8万元,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82户低保户人均增收100元。2019年,每户贫困户增收1500元。为了让贝母基地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于海言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实行专人专管专责。依托现有资源搞好施肥、除草等,建立专用账户,除了反哺贫困户,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生产保障。今年,他又报请市纪委,研究决定从贝母基地中拿出10亩地的贝母种子免费发放给仙人桥镇85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种植。“想要把产业做大,仅靠我们村是不够的,贝母种植方便,房前屋后也能种,我希望有更多的农民种植贝母,才能把整个产业做起来。”于海言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于海言在贝母基地与村民一起劳作 贝母种上之后,于海言还在继续思考如何让贫困户有长远稳定的收益。“毕竟中药材市场价格有高有低,为了让贫困户收入稳定,还需要找其他项目作为支撑。”他通过实地考察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分三期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一期项目坐落于新建村部屋面,总投资45万元,于去年3月份并网发电,有效解决村部供暖等问题。二期项目于去年9月末并网发电,总投资46万元,坐落于村内公租房屋面,与光伏企业签订合同,每年回报率达到12%,合同期20年。每年可收入5万余元,用于贫困户反哺和幸福餐厅运行。三期项目于去年10月末并网发电,总投资89万元,租用镇政府屋面,每年可收入10万余元。经研究决定,每年将项目收入的60%用于补贴农村老人养老,全村70岁以上老人每年享受500元补贴,再拿出10%收益用于重病老人及五保户补贴。光伏项目是一项可长期造血的扶贫措施,能有效防止贫困户返贫。 2018年,经协调,通化东宝集团为河北村免费捐建一所村部,总面积达1056平方米,使全村综合办公能力大大提高。村部建成后,于海言协调装修资金110万元,构建了集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建、旅游、电商、娱乐健身等十大功能于一体的河北村示范型党群服务中心,中心配套齐全,是目前白山市惟一一家标准化村部。现在,村民可以在新村部一起协商、讨论、决策村组事物,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大事。 为了提高村民的致富技能,于海言还定期请网络管理、电商运营、农科等方面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两年来,先后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十余次。河北村新型党群服务中心以功能齐全的平台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使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近两年,河北村先后获得全省“百村引领、千村示范”示范村称号,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村集体”,被市扶贫办评为“脱贫攻坚优秀党支部”。 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是于海言的目标。他说,习总书记说过,“我们都是追梦人。”河北村现已整村脱贫,但追求幸福无止境,我要和村民们一起为了河北村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