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沃野绿意浓 黑土蕴生机
——我省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纪实
孙策 李军 记者 侯春强 郭小宇
日期:2021年06月26日 来源:吉林农村报

携手助力乡村振兴

(发刊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精神和要求,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在《吉林农村报》(吉林日报农村版)推出“乡村振兴”周刊。紧跟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工作步伐,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宣传报道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方针政策、政策解读、工作动态、先进经验、典型模式、成效成果等“三农”工作成就。

“乡村振兴”周刊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理念;以“抓实‘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宗旨;围绕全省“三农”工作和省农业农村厅重点工作,为宣传报道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积极作用。

着力宣传保护耕地;着力宣传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宣传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着力宣传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着力宣传让脱贫攻坚的有效模式转变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模式。做好“特色”文章;做好“业态”文章;做好“品牌”文章;做好“畅通”文章。着重宣传乡村建设行动;着重宣传人才干部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吉林农业”微信公众号、“吉林农业农村”快手号和“吉林农村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百度百家号、抖音号、吉林城乡网等官方新媒体平台,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整合,开展农业科技短视频“策、采、编、审、发、评”一体化协作。采取“传统媒体+多媒体平台”多样化农业生产服务模式,诠释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努力办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导全省“三农”工作的媒体融合平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6月的吉林大地黑土泛绿,一派生机。

6月16日,省委召开吉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专场新闻发布会,指出今年我省保护性耕作面积大幅增加,一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攻关技术成果获大面积推广应用。

这其中,26个典型黑土区县贡献了我省80%的粮食产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凤春表示,建好大粮仓,就一定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土地保护刻不容缓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黑土地历经上万年积累而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是地球上珍贵稀有的土壤资源,是最肥沃适宜农耕的土地。

据监测,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50%。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地的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部分坡耕地已变成肥力较低的薄层黑土,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层的黄土,成为老百姓俗称的“破皮黄”黑土。

我省黑土地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是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全省黑土区耕地面积0.69亿亩,占全国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24.82%;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过70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7.34%,位居全国第4位,单产987斤/亩,位居全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高出253斤/亩。

多年来,我省作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调出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为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给过载的黑土地“减减压”。

2009年至2016年,我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实施面积达531.1万亩,全省43个县(市、区)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形成了多种技术措施综合应用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

2015年,我省启动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先后在公主岭市等1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面积280万亩。通过试点,初步建立了“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

此外,我省还实施了“增施有机肥”补贴、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加强土壤养分管理等措施。2010年吉林省颁布实施了《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颁布。该条例填补了黑土地保护立法空白,使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希望的田野间,一串乡村振兴的新诗行正在书写;广袤黑土地上,“新农人”正在奏响现代农业的“奋进曲”。

运用“梨树模式”种植玉米产量喜人

保护性耕作“护”好黑土地

农安县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一直是位居东北前列,这与一批农机经营者坚持不懈带头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分不开,农机户倪勇就是这个群体的一名突出代表。

十年前,他是最早购买免耕播种机的农民,从此他率先与保护性耕作结缘,坚持把推广保护性耕作作业与农机创业发展同行,使保护黑土地与服务全程机械化紧密结合,一方面扩展增加了农机作业面积,另一方面还带动全村实现了玉米全程机械化,而且百分之百是应用保护性耕作,其中由倪勇承担完成的面积达60%,超过300公顷。

这几年通过应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倪勇也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土专家”,农机作业服务年年迈大步,本村农民玉米秸秆基本不再烧,黑土地健康程度得到改善,化肥投入量逐年减少,玉米生产成本在下降,产量保持稳定提升,达到了农户和农机户等多赢的效果。

保护性耕作让公主岭市的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尝到甜头,他掰着指头算:几年下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产量增加5%,划算!

辽阔的黑土地上,一场“种地革命”如火如荼。我省以产粮大县为突破口,科技人员扎根乡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给黑土加“油”。越来越多农民意识到,掠夺性耕作“没前途”。

2021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将达8550万亩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2800万亩,比2020年增加近1000万亩。

“梨树模式”显成效

梨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50亿斤以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黑土地越种越薄、地力减退问题。每年秋收后,把秸秆粉碎后铺在地里,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春耕时,免耕播种机行走在田间,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为土地盖上一层“棉被”,让黑土“缓口气、歇歇脚”,农业技术工作者探索出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让地里蚯蚓变多了,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变强,遏制住了黑土退化。”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高兴地说。

不整地、不灭茬、不打垄,地里遍布玉米秸秆,表面看就像撂荒地……在全国产粮大县梨树县,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改变传统的“精耕细作”,代之以“免耕”的保护性耕作,粮食产量高、效益好,开启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变革。

在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村民席俊华告诉记者,种了一辈子地,始终认为多下工夫、精耕细作才能高产,没想到2017年开始学习免耕保护性耕作以来,不但省事了,每公顷还增产3000斤粮。

梨树县宏旺农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称,传统种植从种到收,一公顷要花2200元左右,现在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能省800元,“还能增产1000多斤,加上750元的保护性耕作补贴,相当于增收2500多元呢!”

“让黑土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比什么都重要。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梨树模式’,转变耕作理念,才会有更多的农民接受‘梨树模式’,才会有更多的黑土地得到保护。”王贵满说。

王贵满现场讲解“梨树模式”

探索黑土地保护有效模式

我省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区的核心位置,属“世界黄金水稻带”和“世界黄金玉米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着力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夯实大粮仓;着力书写“三农”大文章,打好“农”字牌: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700亿斤。

我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宝贵的黑土地,是大国粮仓的根基,是中国饭碗的底气。守护黑土地,保卫大粮仓早已是吉林农业人的共识和追求。

在榆树市,晨辉农机合作社一直在寻找、探索一套更适合当地低洼地块的保护黑土的耕作模式。

从2011年到2021年,10年中,合作社与长春市农机研究院、相关农机企业联合研制成功了我国首款玉米秸秆集行条耕联合作业机——秸秆归行机,并率先在东北黑土地上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条耕技术模式。

晨辉农机合作社社长刘臣说,10年间,越来越多的合作社改变着传统耕作模式,不断尝试在保护黑土地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提高粮食产量的新模式。晨辉合作社仅仅是其中之一。

从2008年国内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在梨树问世,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六代,无人机、免耕播种机、条带旋耕机等新型农机具,正推动吉林农业生产发生重大变革,黑土地上的“耕作革命”向着更深更广领域不断拓展。

2018-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共遴选9个县市,落实面积240万亩。组建技术指导组,深入各地指导试点工作,因地制宜采取了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一系列技术和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探索构建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形成了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深翻还田、节水栽培等十大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

农业科研领域正百花齐放,各种黑土地保护集成方案正在吉林大地上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梨树模式”已不再只是一项免耕技术,而是随着时代的需要,发展成为一整套黑土地保护的集成方案。省农科院试验并推广的“深翻+归行覆盖+粉耙”的“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秸秆过腹还田技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水肥资源综合调控技术”、米豆轮作的“种植结构优化”等13套黑土地保护集成技术正在我省东、中、西部发挥着节本增效作用。

新技术不断成熟,黑土地保护政策不断出台,“耕作革命”在吉林大地如火如荼。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