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首页
陕北民歌,独特文化魅力在这里彰显
本报记者 隋二龙 侯春强
日期:2023年06月27日 来源:吉林城乡网

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遍大江南北……

借“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2023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榆林调研采访之契机,6月26日,记者有幸走进位于榆阳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悉心感受,仔细观赏。

这就是陕北民歌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那浓郁芳香的乡土性、淳朴厚重的原始性,听后让人荡气回肠。

土中蕴美,是陕北民歌永恒的底色。其博物馆包括序厅、传统陕北民歌展区、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临时展区六大部分,以陕北发展脉络为主线,“纵”向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横”向反映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前世与今生。

序厅是陕北民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的高度概括,从而对整个博物馆陈列主题的烘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观展流线,利用清涧石板设计中国民歌图书目录造型墙全面表现中国民歌的分布和特点,沿着充满古代乐舞百戏的岩画艺术通道,进入利用三层与四层局部楼层挑空营造出的大型360度现代化5D空中影院,畅游《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感受九曲黄河风情、聆听黄土沟壑悠远古道中《赶牲灵》的清脆铜铃、感怀《三十里铺》硷畔上一步一回头的离别之情、品味榆林小曲中丝弦相扣的袅袅余音、遨游太空的《东方红》音乐广播,伴随着黄土高原万人高唱《东方红》等视听内容,引领观众走进展厅去感受陕北民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第一篇章:《千年老根黄土里埋》

陕北民歌是根扎在黄土高原上的大树,千百年来都在吮吸着黄土地里的养分,并让其一枝一干、一叶一脉的飘动都回响着高原之声,神秘、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号子、山歌、小调飘进老百姓日常的劳动、爱情、诉苦、喝酒、过节等生活场景里,也将唱进陕北民歌博物馆的艺术殿堂永久回响。

该篇章将利用图文展板追溯陕北民歌的起源,区划陕北民歌的分布、归纳陕北民歌的题材、定义陕北民歌的分类及特点。依据陕北原始文化遗址的夯土特征,阵列打夯器具,搭配栩栩如生的打夯雕塑以及曲调厚朴热烈、节奏铿锵有力的打夯号子,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图文展板、实物展示打夯号子、打硪号子、锄地号子、绞煤号子等内容。真实再现黄河号子《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迂回曲折和磅礴气势,铸铜雕塑生动表现以民歌手李思命为代表的黄河艄公、纤夫的人生命运。

走进现代艺术空间线条撕裂开的后现代榆林四合院老大门,深度剖析榆林小曲从谭吉璁、刘厚基等人把它带到榆林以及日后融合、发展的前世今生;利用图文展板、实物陈列等不同展陈手法展现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陕北道情。图文展板介绍秧歌小调、酒曲小调等展陈内容。合理区划展区空间,分类分区逐一展示与陕北民歌各类艺术相关的民俗器具、典型乐器等展品,利用传统陕北民歌歌词与陕北民居门窗相结合的艺术造型,区划出独立隔音的陕北民歌视听区域,让成千上万首陕北民歌深情演绎出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生活的音乐史诗画卷。

第二篇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陕北民歌从社会的不同侧面反映出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从传统民歌到新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陕北民歌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进入该展厅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紫铜为原材料,纯手工锻造而成的鲁艺学员排练合唱的大型浮雕墙,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在构思巧妙的陕北民居插花墙上抒写《刘志丹》、《东征》、《抗日将军出征歌》等陕北民歌歌唱陕北红军的革命史实,生动描绘陕北民歌《横山下来个游击队》大型史诗油画,全面表现在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中,陕北民歌就像震天的号角,唱响了陕北大地,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不断投入到争取解放的战斗中去。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陕北民歌正式拉开了一场中国艺术的“革命史”。

微缩场景还原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的热闹场面,图文展板详细介绍鲁艺教员、学员及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等团体,利用老照片墙集中展示鲁艺师生在陕北地区慰问保卫河防的将士及收集民间音乐的画面。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给革命文艺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利用鲁艺时期栩栩如生的版画艺术表现鲁艺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在陕北这个民歌的原发地大规模、有组织地采集民歌,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采集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开辟了陕北民歌直至中国民歌采风、收集、整理、创作的新路子……

错落有致的展墙造型、栩栩如生的木刻艺术,全面展示吕骥、冼星海、何其芳、张松如、李焕之、贺敬之、李季等艺术家采风、收集、研究、创作的陕北民歌艺术成果以及王昆等歌唱家的艺术人生,全面表现鲁艺师生对陕北民歌摆脱酸曲小调的窠臼,走向民主革命、思想解放运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篇章:《信天游永世唱不完》

新民歌让陕北民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让陕北民歌走出黄土高原,走向全国,飞向太空,成为中国民间最为典型的文化符号。利用高低错落富有韵律的灯箱设计诠释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拉开该展区陕北民歌发展的序幕。

以建国初期陕北民歌发展大事年表为时间轴线,讲述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陕北民歌的发展历程。通过剪影影像艺术表现50年代榆林籍歌唱家刘燕平,国外巡演演唱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风采,利用图文展板、实物展示、大型油画等展示形式,重点介绍中央歌舞团陕北民歌合唱队成立的背景、领导关怀、合唱曲目、合唱队员以及70年代初期新编的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首的五首革命歌曲的来龙去脉;阵列充满现代设计感的空间展墙全面展示这一时期陕北民歌的研究、创作及词曲作家、教育家、演唱家以及陕西省歌舞剧院、延安市歌舞团、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等院团发展状况;合理区划民歌艺术放映厅,利用老电影设备放映当时《北斗》、《黄土地》、《人生》等电影作品中的陕北民歌以及充满陕北民歌风格的《信天游》、《黄土高坡》等“西北风”歌曲,同时起到休息放松的作用。

沿着营造的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场景过渡到新世纪民歌展区,利用现代声波营造回声效果,让观者产生互动,感受最原始的陕北民歌艺术,沉浸在陕北民歌优美的旋律中,徜徉在陕北民歌故事的画面里,流连忘返。

第四篇章:《满天星星一颗颗明》

新世纪以来,黄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陕北民歌再一次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唱出了黄土高原的世纪强音。

进入该展区,利用切割石材表现出新时期工业风的主视觉,通过图文展板、多媒体视听设备等展陈手法,重点展示世纪交替中《西部放歌》、《西部扬帆》等带有陕北民歌元素的歌声像一面旗帜,表现出西部儿女开发大西北的豪情壮志。

利用图文展板及全息投影展现制作精良、感人至深的陕北民歌歌舞剧,重点凸显建国60周年献礼歌舞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的三十里铺》等及获得国家“文华奖”的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等;利用现代展陈交互系统,带领观众参与体验到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来;泥塑小场景还原陕北民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陕北酒场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陕北民歌,为适应新传媒、新审美走进大众电视电影、歌剧舞剧,走上歌手大赛、选秀舞台,开始录制音乐节目、拍摄MTV、灌制唱片等做出革新和尝试。图文展板、实物陈列新世纪陕北民歌演员阵容及研究成果;利用群众广场中演唱陕北民歌的大画面、陕北女孩毛眼眼及长辫子的艺术墙等展陈手法,生动展现陕北民歌在群众广场文化中的发展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有幸身临其中,用心灵触碰这华夏艺术文化长河中最具生命力、最为激越的篇章,默默祝愿:从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陕北民歌,永久延续着他的生命之火、艺术之光。

0
责任编辑:初慧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