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为新时期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基本遵循。“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主要路径和方向,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国际上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通行做法,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我们以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为先导,树品牌、订标准、建联盟、搭平台、拓渠道,培育壮大稻米产业,积极探索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整合资源要素,实施公共品牌引领战略。突出吉林大米中高端市场定位,以“吉林大米”公共品牌整合区域、特色品牌,构建产品体系,推行行业标准,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打造公共品牌。结合长白山和两江平原地域特点,挖掘稻作历史文化,丰富品牌内涵,做大做强“吉林大米”区域公共品牌。二是实施“吉林大米+”。吸引长春大米、梅河大米、延边大米等区域品牌和查干湖、万昌、大荒地等特色品牌加入其中,同用一张名片,形成品牌合力。三是构建产品体系。结合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以绿色优质为导向,培育东部富硒、中部黑土有机、西部弱碱三大产品体系,彰显品牌特色。四是强化标准规范。修订高于国家标准的《吉林大米地方标准》和“吉林稻花香”“吉林长粒香”“吉林圆粒香”“吉林小町”等4个市场热销品种的团体标准,提升品牌公信力。五是加强质量管控。构建吉林大米质量追溯平台,实现吉林大米“来源可查明、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积极申报“中国好粮油”产品,严格品控管理,守住安全底线,把握健康高线。 整合生产要素,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核心企业的引擎作用,以产业联盟聚集生产、加工、销售各类资源,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效应,培育全产业链,推行横向联合,强化纵向延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发展壮大“吉林大米产业联盟”。联盟企业由最初的7家发展到33家,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米加工企业、经销商和品牌服务机构吸收进来,同举一杆旗,共打一张牌,推动优质大米生产上规模、扩产量、成批量。另一方面,推行“产业联盟+”。以大联盟带动区域联盟,依托联盟企业,向上游延伸建立种植、育种基地,向下游延伸发展旅游经济、订单农业,激发各类主体发展活力。联盟企业中的松粮集团,以联盟为纽带,整合周边31家企业,组建区域联盟,扩大自有基地面积,实行“联盟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中高端大米占比由5%提高到35%,年销售收入由1.5亿元增长到10亿元。东福米业依托产业联盟+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展插秧体验、冰雪旅游、温泉休闲项目,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养殖、旅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目前,全省有规模有实力的大米加工企业全部纳入联盟体系,实现了抱团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17年,水稻播种面积增加近10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全省水稻加工业产值达到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企业自有基地面积达到240万亩,比上年增加30万亩。 整合渠道要素,实施营销模式创新战略。积极发展新业态,推行“互联网+吉林大米”,探索实现产品与消费的有效对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搭建“吉林大米网”电商平台,全国开设吉林大米直营店和商超专柜2000余家,推广“线上注册会员,线下体验配送”的“O2O”营销模式,有效锁定中高端消费人群。创新零售模式。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通天猫吉林大米官方旗舰店,搭建“淘乡甜”供应链,建设吉林大米产地仓,进驻阿里盒马生鲜、三江、联华、零售通便利店等线下渠道,引入菜鸟物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备货、统一包装、统一发送、统一结算。拓展营销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展会、新闻发布会,加大吉林大米展销推介,借助新媒体与电商平台,运用“小活动,大曝光”的基本思路,使吉林大米品牌在短时间内获得充分的曝光量,引导企业做好流量导入和对接,最大限度实现转化。2017年,我省中高端大米销量达到18亿斤,同比去年增长20%。“吉林大米现象”在业内受到广泛关注,被誉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鲜活样本”。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在做好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打造吉林玉米的“黄金名片”、吉林杂粮的“彩金名片”,着力增加优质粮食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