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陕西周至,距离如今所在城市西安并不遥远。但是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去过了。那里,深藏着我一个巨大的心结,每当想起,心里便会隐隐作痛。 我的儿时是在周至度过的。家乡的某个小村庄见证了我那时候的无忧无虑。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却令我彻底改变了对家乡的看法。 这件事情的主人公是我的二舅。 二舅是个残疾人,拄双拐,生活勉强能自理。上世纪80年代,外公外婆去世了,一直单身的二舅只能投奔大舅生存,并依照大舅要求将自己的一个侄子过继到了自己名下。之后,侄子很快便将二舅的老房扒掉,在原有宅基地上重新翻盖了一套二层楼房。新房建起来后,侄子又在新房旁边搭建了一小间简易石棉瓦房让二舅居住,低保本被侄子拿着,温饱却靠自己解决,二舅每天都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去看望年迈的二舅,发现他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原来,因为小屋里仅有的一口锅坏了,饥饿难耐的二舅去侄子新房里拿了一口铁锅来做饭,却不料被侄子发现,侄子不仅大发雷霆,还当场砸碎了铁锅,二舅连吓带饿,又冷,犯了严重的风湿病,他难过地躺在床上无声掉泪。 在二舅的小屋,我们发现了他仅有的粮食:几个发霉、长毛的硬馒头;还发现了他栖身的小屋到处都是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痕迹。 父母提出想接二舅来我家住,二舅却怕大舅和侄子有想法,说什么也不敢同意。 父亲又去找大舅和他的儿子协商二舅养老问题,对方却怀疑二舅向我父亲告状,不仅和父亲大吵了一架,甚至在我们走后,将虚弱不堪的二舅打了。 那一年,年刚过完没多久,二舅就在那间简易房里永远闭上了眼睛,走时,身边连一个亲人都没有。 二舅走后,母亲很伤心,说她从此永远没有了娘家;而我们,也从此没有了舅家。 后来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举家搬离了周至。从此,每当想起故乡,便会想到二舅的伤悲,故乡,成了一家人心碎的代名词,我们几个兄弟姊妹成年后,更是不愿回去,也极少与人提及自己的故乡。 2018年春,因为工作关系,我和几个同事需要一起赶赴周至县采访有关家风、村风、民风建设工作。内心几经挣扎,我终于说服了自己,与同事们一起出发了。 沿途,我们发现在周至县一些民宅的墙上,随处可见这样一些家训:“非淡泊无以明志”“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小人为恶不必谏”…… 对于周至县的家风、村风、民风等各项工作,周至县文联主席国稳社是这样介绍的:“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开展‘寻找我们的家训’活动,对周至遗存家训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深入挖掘周至民间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家训、名人家训,家训族谱之‘物’。并逐步将这些绘制成彩绘山水画、古代家庭美德代表人物以及古体文字等具有古味的家训墙,以增添周至县的人文内涵,增进周至人对家训的理解、学习和传承,也将成为周至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进一步了解之后,我们这才知道,为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周至县还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包括爱党爱国星、诚实守信星、遵纪守法星、兴业致富星、孝老爱亲星、助人为乐星、环保卫生星、勤俭节约星、移风易俗星、文明礼貌星。活动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由行政村组织实施、镇考核表彰,每年评选一次。除此之外,近几年,周至县还以“文明周至·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农民素质提升、村容村貌美化、先进文化普及”三大工程,相继组织开展了三届“明白老人·孝顺儿女”评选表彰活动、两届“周至榜样——我身边的楷模”“凡人善举·百姓风采”“十大孝亲敬老楷模”评选表彰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连片整治,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显著提高。 感慨于家乡的巨变,我怀着万分复杂的心情,专程去了一趟周至的舅家。 见我回来,大舅的儿子没有想象中的冰冷,他很拘谨,热情的笑容中透着一丝愧疚。 寒暄片刻,他提议:咱们一起去看看你二舅吧。 而这,也正是我回来一直想要完成的心愿。 来到二舅的陵墓前,意外地,我发现二舅的墓碑是新做的,周围并没有荒草成林。“这几年,咱们周至兴家风,论孝道,一些包村干部也经常来给我讲这方面的道理,周围邻居、朋友也都十分孝敬老人,现在,再回想起以前曾经那样对待我二爸,我心里也很难受,我对不起他老人家,现在,我在当地的一家养老院做临时工,挣钱不多,但是我想用这种方式来赎罪,弥补自己心中对二爸的愧疚。也请你们一家能原谅我当年的愚昧。” 呵呵,二舅,您老人家的在天之灵看到了吗?听到了吗?如今,您的侄子与家乡,再不是从前旧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