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双辽市辽东街丰巨村,一条小河在村东缓缓流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为了来往方便,生产队挑选一根粗大木头架在小河上,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独木桥”,过往行人,方便多了。后来,为了过河安全,生产队又找来一根同样粗的木头,并排架在小河上,再横放上木板,这样,谁都能安全过河了。在当时,这座“桥”成了全村惟一的水上建筑物,也成为人们休闲的场所,春夏秋三季,到了晚上,便成为小青年们的乐园,一帮小蛋子常在桥边玩耍。人们就风趣地把它称为“光棍桥”。 一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有几个小青年在河里洗澡,他们看见一个人骑着毛驴悠闲地向桥头走过来,便悄悄地趴在桥边,等那人骑着毛驴到了桥上,他们突然从水里站起,把毛驴惊吓得一闪身,连驴带人一起掉到河里。幸亏河水不深,那人在河里挣扎了几下,便从河里拽着毛驴上了岸。演完了“恶作剧”的小蛋子们,在河边拿起衣服,笑着跑近庄稼地里。一身泥水的骑驴人无可奈何,骂了几声,牵着毛驴走了。 一天傍晚,还是这帮小子桥头群聚,他们老远地看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向桥头走来,他们一起走上木桥,中间留出一条过道,骑车人骑着自行车上桥以后,怕压着他们,车把一斜,连车带人掉入河里,弄得满身是泥水,他把自行车拖上岸,看了看这帮小子,“哼”了一声,到大队找到治保主任告状。主任一听,大怒:“这还了得,这不成了土匪吗?我非得好好收拾他们不可!”治保主任果真把这帮小子叫到大队部,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还责令他们义务把小桥两边加上了安全护栏。 从此,全村人都敢从桥上过了。每到农闲,不仅是小蛋子,姑娘们也来桥边游玩了,时间一长,青年男女在一起说话无拘无束,其中有几对小青年还背着家人自由恋爱,谈一个,成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鹊桥。”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河两岸的黑土地年年大丰收。到了秋收时节,大车小辆满载着丰收的果实在桥上过,“鹊桥”承担不了这么沉重的压力,于是,村干部四处筹集资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拆了木桥,在原来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永久性混凝土结构的石桥。通车那天,人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一个种粮大户问老书记,咱们得给这座桥取个名啊!老书记高兴地说:“打桩奠基那天就起了名,丰收桥!” 金秋时节桥最忙。丰收的农民驾着满载果实的车辆平安地走过小桥,愉快地送到打谷场上。冬日里,农民又把丰收的粮食送到国库,大把的票子拿回家中,全家老少喜洋洋,重新编织明天的希望。 石桥经过三十年的风雨洗礼,为农民的丰收和新农村建设,奉献了青春力量。近年来,交通工具不断升级,经常有几十吨和上百吨的车辆满载货物在桥上通过,丰收桥难以承载。农民们集资,请来了专业建桥施工队,重新修筑了丰收桥。这座小桥结构坚固,造型美观,桥面是柏油马路。现在,在桥上过往的都是机动车辆,除了农用车、摩托车、小轿车、面包车和大客车,来往穿梭,当然还有各种工程车和上百吨的大卡车。 桥附近有几处农家鱼塘,经常有垂钓者来这里休闲钓鱼。河边翠柳成行,绿草如茵。每到夏日晚上,田间稻花飘香,桥下河水流淌,这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看到这些,老书记乐得合不拢嘴,对大家说:“这回得给桥起个啥名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幸福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