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一般意义指味觉,也指气味或滋味。我想说的是人情味,家的味。家是远方游子永远的归宿,家的味道是浓厚的、独特的,需要每个人用心去品味。 因为疫情的影响,几个月没有回家,趁着五一小长假,一家四口驾车回老家陪母亲小住了几日。离开家乡投身部队一晃二十多年,每年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时间都很有限。这次放假取消了所有访友游玩计划,安心回老家陪伴老母亲。 五一的天气和反复的疫情呼应,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阴雨绵绵。四天的时间里,我的内心五味陈杂。老母亲83岁高龄,脑血栓痊愈已经八年,今年身体还算硬朗,记忆力很好。更难得的是母亲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对生命满怀希望。父亲去年过世,母亲一直坚强的独立生活。现在还能自己洗衣做饭,莳弄园子,种点蔬菜,养点花草。 正是母亲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性格,才含辛茹苦把我们哥七个养大成人。每次回家对我都是最直接的艰苦奋斗教育。从母亲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我也看到耄耋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用心在品尝人生即将终点的生活味道。 母亲知道我和妻子忙,平时没有时间包饺子,每次回家都会为我们包顿饺子。血栓病愈后,手脚就一直不灵便了。说句真心话,看到老母亲为了包饺子忙前忙后的,又是剁馅,又是和面,真不想让她去忙活。而且自己工作也很忙很累,每次回家真的就想安安静静地在家里待着。母亲做什么饭都喜欢,吃什么都特香。每次休假回家也拗不过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农闲农忙,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母亲包饺子也有团圆之意,我们回家就是家庭团圆了。那些年家里穷,过年过节买不起肉,母亲就东拼西凑弄点青菜,给孩子们包几个饺子吃。买不起酱油,就用妈妈酱缸里腌的咸菜汤当做蘸料。直到现在哥哥还是这个习惯,每当夹着饺子蘸着酱汤放到嘴里的那一刻,饺子里满含着深深的母爱。 农村都是用大铁锅做饭,用玉米秸秆或树枝做燃料,每次做饭时,厨房和卧室都会弥漫着灶坑的烟气和锅里的油烟味,回家待几天,全家人衣服和身上都会留下烟熏火燎的气息。每次妻子都会幽默地和儿子说:闻闻身上炕洞子味儿,像不像熏肉腊肠!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到城市里生活,逐渐地离家远了,和农村老家就有了一定的距离感,那种烟火味变得熟悉而又陌生。农民的儿子,都是在土炕上长大的,都是受这种烟火熏燎成长起来的,这是一种环境的熏陶,更是难得的成长经历。不管走多远,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这种味道,更不能忘了家的方向、忘了初心,始终记得我是农民的儿子。人远了心不能远,要带着家人孩子,一起尝尝这种人间烟火,尝尝这种烟火味道。 五月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马路边的婆婆丁和田间地头的“大脑瓜儿”,都悄悄露出了芽,开出了漂亮的小黄花。早晨起床不久,前院的大婶踮着脚,挎着柳条筐,送来了刚刚挖的婆婆丁、“大脑瓜儿”,还有大棚里种的小白菜。邻居家的嫂子送来了笨鸡蛋。亲嫂子更是放下手里的农活,不亦乐乎地忙活了小半天。现杀的小鸡,炖了蘑菇,酱上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大骨头,炒上几道农家菜,把家里的哥哥嫂子请来一起吃饭。每次回家,一大家子人都会一起吃顿饭。这时候一张桌子根本坐不下,随便一凑就是两桌,哪怕很挤很挤,有时还得有人站着吃,移动着吃,大家都很开心。一家子人七嘴八舌,你请我让品尝着饭菜的鲜香。每每这时,老母亲都会表现很不高兴地说,你们回来太闹挺。实际上她看到儿孙们聚在一起,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内心是欣慰的、知足的,洋溢在全家人脸上那种甜美的笑容,也体现了家和万事兴的真谛。 女儿在屋子里呆久了,小手扯着我的衣角,嚷嚷着要到外面去透透气。晚饭后,夕阳西下,儿子和女儿牵着老母亲的手,时而蹦跳,时而奔跑,在村里新修的水泥路上撒着欢,妻子用手机留下祖孙相互搀扶的美好瞬间。叔叔婶子,哥哥嫂子在院子里或大门外,遇到了都会很热情地打个招呼,那种亲切感、归属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永远也体会不到的。朴实的乡音,真挚的乡情,美丽的乡貌,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乡味,让你切身感受到一种暖暖的幸福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