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创新发展的亮丽名片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蝶变之路
日期:2019年11月03日 来源:吉林日报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厂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


“创新才有活路”这个朴实的道理,长客人体会最深。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创新”还不是什么热词,长客人就开始践行“创新”了。彼时,他们承担着中国地铁车研发制造的重任,可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工程师们拿着前苏联的地铁挂历,竟然摸索着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列地铁车!


横空出世的这列地铁车,是真正从无到有。从此,创新之魂深深刻印在长客人的骨子里。


此后,尤其是“客车厂”改制以后,长客股份公司加快了在创新自主研发之路的奔跑速度,一个又一个“国内首列”“国际领先”“添补业内空白”的奇迹接连在这里发生。他们的产品不仅遍及全中国,连美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对其产品予以极高评价。


创新,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日常”,它驱动着企业前行,也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金色名片。


研发:科学家智攻关 创造列车“中国脑”


都说创新重要,可你知道为何重要吗?有人会质疑,国外又不是没有成型的高铁技术,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高速轨道客车,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省时省力,何苦自主创新?此言差矣,请看一个发生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真实故事。


2007年之后,我国迎来了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那时候CRH5型动车组开始上线运行,但因为外方的设计缺陷和对中国运营环境的考虑欠缺,刚开始运营的动车组陆续出现轴温跳变现象。“每次出现跳变,都要停车进行人工检测轴温,短则5分钟、8分钟,长则20多分钟,严重影响车辆正常运营秩序。”可当时把问题反馈给国外公司,对方回复:解决这个问题至少需半年以上时间,而且要收取一大笔费用。


问题的症结在列车的网络控制系统里。对于轨道交通装备而言,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就相当于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它控制和监视着车上各种设备,是轨道客车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当然也是国外公司钻研多年而成、不会拱手送人的“天机”。


在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每天都是极其宝贵的。“带着问题跑半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等不起,只能靠自己动手!”长客股份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常振臣立即召集团队研讨解决方案。那些日子里,老常和他的团队通宵达旦,反复试验论证,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随后8个月里,他们通过海量分析和试验,终于使属于中国的高速动车网络控制系统初露端倪。


此后,常振臣团队经过艰苦创新攻关,相继攻克了网络控制系统集成、整车控制逻辑关系等难题,实现了对列车的智能控制、监视和故障诊断,并且可以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和路况对网络系统进行编程。这意味着,我们自主开发的网络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于所有动车组,我国高铁制造的关键技术,再也不必受制于国外。这也为日后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的诞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路上,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且仍正在发生、从未停歇。如今高铁动车组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常态选择。几年来,从我国第一列地铁列车到全球首列应用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一代地铁,从自主探索的动车组“长白山号”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中车长客始终肩负着引领中国轨道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勇攀高峰的历史使命。


制造:巧技工妙手焊 铸就高铁“转向架”


研发与制造,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科研艰难,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铸成可以碰触到的实实在在的产品,这一步同样艰难。比如,被列为高速动车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的转向架制造技术,当时就给只焊接过普通车厢转向架的师傅们提出了天大的难题。


在2006年,我国正在试制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焊接成为决定动车组列车能否实现速度等级提升的核心部件,也成为制约转向架生产的瓶颈。焊工技师李万君昼思夜想、反复试验,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有效破解了转向架焊接的一大难题。这个操作法可以一口气焊完整个圆形接口,让外国专家也颇为震惊。如今这项“绝活”已成为长客股份公司的技术标准之一。在李万君看来,“无论外国怎么进行技术封锁,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去革新和突破,这是中国高铁产业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2015年初,公司生产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中国标准动车组,面对新型设计和工艺,李万君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和论证,最终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等多种技法完成了焊缝射线检测100%合格的目标。看到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时速420公里完成会车试验的画面,李万君心中无比自豪。


还是十几年前,当时的长客股份公司生产新产品需要高价聘请国外技术人员编程。但因产品更新快,时常程序还未编写完,就面临过时被淘汰的境况。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技术工人谢元立决定自学。机械手编程是一项让专业技术人员都感到头疼的工作,谢元立硬是自学掌握了4种不同的进口焊接机械手编程方法。其中“环口焊接”这个被国外专家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焊接动作,也被谢元立实现了。


此后,谢元立和他的团队先后攻克了以高速动车组为代表的轨道客车自动化焊接领域的多项难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他和团队还主攻列车转向架焊接,先后攻克了侧梁自动焊、构架三维曲面焊等复杂难题,使轨道车辆转向架自动焊加工比例提高到70%以上,动车组的该项比例明显超过技术转让国。


李万君、谢元立背后还有数不清的技术创新能手。这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为“中国制造”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驱动:创新引领攀高峰 自主研发占前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车长客确立了“自主创新、深度掌控、正向设计、根在长客”的发展路线,搭建起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


据介绍,依托于时速250、350公里等级高速动车组产品平台,中车长客相继开发了CRH5A型动车组、高速综合检测动车组、CRH380BL高速动车组、CRH380CL高速动车组、CRH380BG高寒动车组、CRH3A城际动车组、中国标准动车组等车型,同时在城铁车研制上,搭建了ABCL等不同材质、不同轨道运行方式的全系产品平台,实现了城市轨道客车产品类型全覆盖。


今年12月1日将迎来哈大高铁通车6周年。为保证哈大高铁顺利运行,中车长客高寒动车组研发团队长期跟踪列车试验情况,白天随车测试,晚上进行数据分析,用3年时间,先后掌握了冷凝水凝结、材料低温适应性、抗冰雪等六大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列时速300公里以上速度等级的高寒动车组CRH380BG。


2017年6月,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并投入运营。目前中车长客研制的“复兴号”运营稳定,安全可靠,“金凤凰”样式的车头获得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外观设计金奖。2018年6月,“复兴号”研发团队荣获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荣誉称号。


在城市轨道客车领域,中车长客牵头承担了科技部《下一代地铁车辆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研制出采用全复合材料车体的新一代地铁,列车应用了最高等级全自动运营技术、OLED车窗显示屏、LIFI网络等诸多最新科技。


通过在国内外组建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分研发中心,中车长客不断强化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正在从事“时速250公里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列车”等项目的研制工作,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目前公司近3000名研发技术人员在无人驾驶、碳纤维复合材料、激光焊不锈钢车体等各个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网络系统开发、高寒动车组技术等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当前,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正在夯实基础技术、掌控核心技术、钻研前沿技术,以“科学、严谨、精准、法治”的工业文化全面提升产品的工业品质,铸就我省创新发展亮丽名片,擦亮我国轨道装备制造业金字招牌!


0
责任编辑:迟瑞冰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