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专家 夏艳洁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体的各种理化因素对鱼类的生活、繁殖具有特殊作用,影响最大的是水温、溶解氧、pH值以及水中的化学成分、有毒物质及其含量的变化等。因此,疾病诊断时,现场气候、水质情况也是调查的重要对象。
水温
不同种类的鱼及其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鱼类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的改变。即使在适温范围内,如遇寒潮、暴雨、换水、转池等使水温发生巨大变化时,也会给鱼类带来不良影响,轻则发病,重则死亡。
溶解氧
水中的溶解氧为鱼类生存所必需。一般情况下,溶解氧需在4毫克/升以上,鱼类才能正常生长。溶解氧含量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也高。当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时,一般养殖鱼会因缺氧而浮头,长期浮头的鱼生长不良,还会引起下颌的畸变。若溶解氧低于1毫克/升时,鱼就会严重浮头,以致窒息死亡。但溶解氧也不宜过高,若水体中溶解氧达到过饱和时,就会产生游离氧,形成气泡上升,就会引发鱼苗、鱼种的气泡病。
pH值
养鱼水体要求pH在6.5-8.5之间,pH值过低和过高对鱼类都不利,pH值偏低,即在酸性的水环境下,细菌、大多数藻类和浮游动物发育受到影响,代谢物质循环强度下降,鱼虽可以生活,但生长缓慢,物质代谢降低,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降,减低其载氧力,从而影响养殖鱼的产量。pH值过高的水会腐蚀鱼体的鳃和皮肤,影响鱼的新陈代谢,造成死亡。
氨氮和亚硝酸盐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等,氨氮浓度过高,会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甚至发生中毒呈现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引起死亡。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是会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由于血红素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致使血液呈红褐色,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化呈巧克力色。
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
一些有机农药和厂矿废水中往往含有较大量有毒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会使渔业受到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