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森
杏花绽放,布谷鸣叫。劳动节前后,吉林的乡下便开始种大田了。这时,温柔的风中,也泛起了我对黏干粮缕缕糯香的记忆。
谷雨一过,在广袤田野上,乡下人便起早贪黑忙春耕。心灵手巧的主妇便开始施展她们娴熟精湛的手艺,给家人做豆面卷、烙黄面饼。
春耕时节做颇具东北特色的黏干粮,主要是黏干粮耐消化、抗饿,让人们有更多的力气和充裕的时间专心地忙碌春耕和播种。
淘好的黄米磨成面后,用温水慢慢和兑,然后再放到锅里蒸熟。把事先炒好的黄豆面铺在桌子上,用擀面杖均匀推擀,边擀边撒黄豆面,然后卷成寸圆形,再用刀切成寸长,蘸着清香爽甜的黄豆面吃,格外清香抗饿,口感独特,是家家春耕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记得当年每到周日去姥姥家玩耍时,在门前柳树下迎接我和小妹的表弟与表妹便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小哥,今天早上我们家做的豆面卷子,可好吃啦,我们还给你留了很多!
黄面饼是乡下招待客人或者家里有重大事情款待帮忙亲友的罕见食物。由于烙黄面饼既费油又必须用软火烙(火大了容易烙焦),烙一顿黄面饼颇费工夫。烙好的黄面饼金黄油亮,脆香糯软。
我12岁那年五一过后,姥姥家盖新房,热情好客的老舅妈施展她的精湛手艺,给帮工的亲友烙黄面饼。从小老舅妈就格外疼爱我,对我视同己出。我进屋的时候,老舅妈正低头忙着用手拍锅里的黄面饼。(黄面饼必须在油锅里拍得越圆越薄越好吃)我叫了一声老舅妈,忙碌的老舅妈只顾低头忙碌了,没有听见我的问候,我感觉受了很大委屈,背着书包哭啼啼地走出了院外。
老舅妈听说我进屋又走了后,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追出很远,才把我哄了回来。跨进门槛,老舅妈急忙从盆里烙好的黄面饼拿出一张递给我,我香甜地咬了一口,破涕为笑,在老舅妈漂亮的脸颊上留下一个圆圆、明亮的吻。多少年后,每次提起这事,我们娘俩的眼里总会不约而同地闪烁出串串晶莹。
如今,乡下的大黄米和小黄米已经很少见了。但我每次回到舅妈家,年逾古稀的老舅妈还是依然不辞辛苦地从上沟下屯买来稀罕的黄米面,给我擀豆面卷和烙黄米饼,我也像当年一样,在舅妈身边话语缠绵,香甜地品尝融着舅妈浓浓疼爱的黏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