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张伯礼、乔杰、仝小林,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们挺身而出,不顾安危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在抗疫主战场发挥领军作用。
李兰娟院士:“做医生就要探索未知”
同40多年前进入浙江医科大学求学时的初心一样,李兰娟坚持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与17年前抗击非典一样,李兰娟冲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
1月18日,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抵达武汉作实地调研。2月2日凌晨,李兰娟在疫情发生后第二次来到武汉,带来了“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等救治模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她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一待就是一个月,那张让众多网友泪目的脸部勒痕特写照片,就来自于她从ICU病房出来脱下防护服的瞬间。
在武汉,李兰娟每天8点半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开始查房。“习惯了白天查病房、做会诊,晚上看材料、改论文。”李兰娟说,自己早上固定6点半起床,总想着晚上入睡不超过12点,可经常忙忘了时间。同时,李兰娟还要对全国其他省份病人进行会诊。
李兰娟说,一些患者出院时主动过来感谢她。在ICU里,有病人拉着她的手感谢人工肝技术,这就是对她最大的奖励。“做医生就要探索未知”,李兰娟的团队一直在坚持研究和推广应用人工肝技术。
张伯礼院士:“我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
1月中下旬,武汉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大医院人满为患,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大。
1月27日,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来到武汉。看到这种情况,他及时提出建议,对“四类人员”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确诊的患者按照轻症、重症分开治疗;卫生资源紧张,可以适当改造酒店、学校,加以利用。
张伯礼介绍说:“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建议对‘四类人员’全部使用中药治疗。无论是普通感冒、流感还是新冠肺炎,中药都有一定的疗效。他们吃上了中药,稳住了情绪,很多人服药一两天后退了烧,也就不恐慌了。”
随着确诊患者越来越多,武汉开始建设方舱医院收治患者。张伯礼写了请战书,提出中医药进入方舱医院,也可以由中医来承办方舱医院。中央指导组同意后,组建了第一支中医医疗队,筹建了江夏方舱医院,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在武汉,我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看到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人获益,我很欣慰。”
指导临床、进入隔离病区察看患者、亲自拟方、巡查医院、组织协调救治、参加研讨会议……这是张伯礼在武汉每日工作的常态,每天都是高负荷运转,有时赶不上吃饭,他就泡碗方便面。2月15日凌晨,张伯礼突然感到腹痛难忍。那段时间,武汉气温骤降,还下起了雪。“应该是着了凉,但当疼痛集中在胆囊区时,我说坏了,可能是胆囊炎发作了。”张伯礼回忆。
张伯礼放不下工作,想保守治疗,但主治医生态度坚决:“必须马上进行胆囊摘除手术!”医生为张伯礼做手术时发现,他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
术后,躺在病床上的张伯礼最惦记的依然是医院里的患者,住院时仍在考虑如何发挥中医在救治危重症患者上的作用。在张伯礼等专家的建议下,中央指导组组建了中西医联合会诊组,对重症患者实行一对一会诊,建立一对一诊疗方案。
“利用住院时间,我们还组织了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共同建立专门针对湖北感染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康复管理平台,这将是今后一两年的重点任务。”张伯礼说。
乔杰院士:“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
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率领该院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驰援武汉。“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到达武汉后,乔杰团队与兄弟医院、当地医院团结协作,仅用30多个小时便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起危重症病房,并开始收治患者。
危重症病房开始有序工作之后,作为国家产科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乔杰迅速把一部分精力放到了调查孕产妇目前的感染和救治情况。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产妇病情,在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论文,就妊娠期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是否存在母婴垂直传播问题与国际医学界分享经验。
除了医疗队的事务,乔杰还作为专家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第七版的制定。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乔杰总在想更长远的事。“现在,重症病房的一大半患者都出院了,救治压力明显下降。”乔杰表示,她已将一部分精力转到病毒对人体长远影响的研究上。
仝小林院士:“抓住疫情防控的主动权”
1月23日,正准备去海南休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接到国家卫健委的通知,被任命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次日,仝小林就登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除夕夜到达武汉。1月25日,仝小林与其他中医专家组成员赶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共同调研新冠肺炎的相关情况及患者症状。
调研的同时,仝小林还牵头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中的中医方案。不久,第一版诊疗方案推出,其中的中医方案是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在充分吸收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专家组治疗经验后形成的,对于后续方案的修订起到了奠基作用。随着全国治疗情况的发展,仝小林和其他专家组成员不断更新、完善方案。“在多个省份取得良好疗效的‘清肺排毒汤’中医药方剂也被我们采纳。该方剂对整个的疫情控制,特别是防止轻症转重症,起到了重要作用。”仝小林介绍。
社区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也是防控疫情传播蔓延的第一道防线。仝小林带队来到疫情较重的社区,向居民普及中医防疫知识,发放中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在社区及早开展中医药防控,能更好地抓住疫情防控的主动权。”仝小林说。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