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吴连祥报道 聚焦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三大核心任务,推动农村经济实现重大突破,近日,梅河口市召开农村工作会议,高标准部署落实稳住农业基本盘,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提升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千村示范”创建工作,紧盯38个创建村,按照“九有六无”标准和“五统一”原则,通过党组织发动群众,推动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质提标,带动农村环境实现整体提升。
打造产业基地,推动农业增效。深入实施“双万双千双百”工程,力争培育1万户家庭农场、1万户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户,建设1000亩暖棚、1000亩冷棚,养殖百万头猪、百万只品牌鸡,同时养殖10万头肉牛,促进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农业总产值跨越式增长。坚持政府主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俯下身子、走向基层,和农民共同谋划发展产业,形成一村一屯一特色。要大力发展种植业,抓好大米、红高粱、棚膜经济、食用菌等基地建设,抓好庭院经济试点,打造蔬菜品牌基地。要积极发展养殖业,坚持传统饲养与龙头企业带动相结合,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肉牛、肉猪、笨鸡养殖规模快速提升、形成品牌。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充分发挥知北村带动作用,建设一批旅游示范村,形成城乡联动效应。
培育市场主体,搭建产销平台。紧盯产业和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全年力争新增1万户农村市场主体。要把农民组织好,每个村至少要建立一个专业合作社;各乡镇要成立农业合作总社或者企业;农业农村局要成立全市供销总公司,统筹全市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推动农产品顺畅流通、农产品交易市场有序运行。市委、市政府将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提供市场,建设农产品一条街、农产品大集市场。要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机关干部、退休干部、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与农户对接合作,把农民闲置资源、土地利用起来,通过全民创业,发展市场主体。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梅河口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连续3年在该市召开,连续8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