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5日
首页
第02版:产业亮点

粉条变“金条”

□ 李承儒 宋伟波 杨俊 本报记者 郭小宇

提起临江市六道沟镇经建村的绿色粉条,可谓名扬白山。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纯天然食品闯入市场,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正是这绿色粉条,让经建村的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每年的冬至是粉条加工的最佳时期,走进村民毕东海家的粉条加工作坊间,空气中弥漫着甜香,熊熊燃烧的灶火上架着一口大锅,白色的淀粉经过加工在锅中煮熟、出锅、冷却;毕东海手握长棍,不停搅拌着粉条,两名制粉师傅把粉条剪切、上架——便制成了纯正的绿色粉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加工作坊间,年产粉条在3000斤左右,可增收3万余元。

经建村加工粉条有近百年的历史,该村的粉条加工采取的是传统技术,生产量较小,产品都在当地销售,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产品供不应求。

村民刘金波告诉记者:“不能仅看我们产量低,主要因为我们是传统工艺,就是制作手法仿古。别的粉条厂现在都是高科技的沉淀淀粉,而我们用的是原始的酸浆沉淀,比如说100斤土豆,用现在的科技能出20斤,我们只能出15斤。咱们用的浆纱面子提高了淀粉纯度,粉条质量上来了,口感自然就好。”

近几年,经建村把粉条加工作为该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经建村的绿色粉条进入了老百姓的餐桌。他们着重从产量、技术上做文章,首先是对马铃薯品种进行改良,扩大了种植面积,目前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在800亩以上,淀粉的产量也是以前的三倍。此外,该村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一些设备,解决了费时、费力,生产能力低下等问题。

经建村的粉条从质量到价格都独具优势,但由于以前缺乏品牌意识,当地加工的好粉条只能转手贴上别人的商标出售,让别人赚钱。因此,该村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经建村党支部书记韩云杰早已对绿色粉条的发展做好了打算:“现在我们村绿色食品粉条,年产在4万斤左右,准备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和村民共同建立一个粉条加工厂,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提高村民的收入,让粉条真正变为富民乐业的‘金条’。”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