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李莹 左文 记者 吴连祥报道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东丰县紧紧围绕产业振兴,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引导农民和新兴经营主体发展棚室经济,轮换种植棚室叶类、果类等蔬菜,在保障“菜篮子”供应稳定的同时,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进程。
近年来,东丰县立足实际,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通过政策、技术、资金帮扶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用“内力+外力”的方式,助推产业兴旺,切实让蔬菜大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拉拉河镇增福村农民赵国权的大棚里,种满了冬季市场行情好的叶类菜。他告诉记者:“这些当地蔬菜新鲜、质量好,在县城的各大生鲜超市特别抢手,供不应求。这个冬天,这几茬蔬菜大概增收4万余元,经营蔬菜大棚虽然辛苦,但是效益也是很可观的。”
与赵国权有着同样喜悦的还有邻村的王素杰,她家的蔬菜大棚里小白菜、芹菜、小萝卜等品种一应俱全,一株株菜苗茁壮成长,绿意盎然。她说,十多年的种菜经验,不仅让他掌握了冬季种菜增收的法宝,还悟出了“土地轮种”的新生产模式。在她的棚室里,春有孔雀草、串红等花科植物,夏秋种植西红柿、茄子、黄瓜等果类菜,冬有茼蒿、香菜等叶类菜……一年四季的轮换种植,不仅保障了菜品供应,还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为了保障四季的菜品供应,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全县大多数蔬菜大棚都采取了“土地轮种”的生产模式,在夏季种植果类菜等作物,到冬天换上短、平、快的作物,丰富市民的 “菜篮子”。目前,全县现有棚室1680栋,面积2000亩。眼下正在生产蔬菜的棚室113栋,主要品种是叶类菜,个别棚室进行了果类菜和叶类菜间作的生产方式,预计产量260吨。
棚膜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更多的劳动力找到了打工挣钱的机会。
因此,就出现了农闲时节村民在大棚里“淘金”的场景,家里有棚的就在自家忙活,没建棚室的就到临近的蔬菜基地打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家门口挣一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