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专家 刘晓龙
滑菇为低温型食用菌,春季生产菌袋,夏季利用出菇棚遮阴降温进行发菌和转色,立秋后将滑菇菌袋口打开进行出菇管理。如果夏季发菌温度高、湿度大,滑菇菌袋污染率高,转色差,出菇晚,产量低。
发菌管理
菌袋摆放。滑菇菌袋接种后直接摆放在出菇棚内发菌,出菇棚地面先垫方砖或红砖,然后再将菌袋摆放在方砖上,防止出菇时最下面一层因喷水溅上泥土。长度在35厘米以上的菌袋要单垛摆放,长度在25厘米以上的菌袋要双垛摆放,并且袋底相对、袋口朝外,菌袋堆叠8-10层,垛与垛间留70-80厘米宽的作业道,菌袋堆好后在菌墙上覆盖遮阳网遮荫。
环境控制。温度:菌袋进棚10天内,温度保持在24-26℃;10天后温度降至20-22℃。湿度: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高于60%要进行通风降湿。光照:菌袋发菌期间不需要光线,包括阳光直射和散射光照射。发菌棚上要覆盖遮阳网或稻草帘遮光,通风口用黑布帘遮光。通风:菌袋10天内不需要通风;10天后滑菇菌丝萌发、吃料再进行通风,并逐渐加大通风量。
遮阴降温促进蜡质层形成
蜡质层作用。滑菇菌袋培养35-50天菌丝长满全袋,要继续培养,使菌袋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即蜡质层。蜡质层的作用是抵抗不良环境,如高温、干燥及杂菌侵染等,同时要保持培养料的含水量。
环境控制。前期发菌棚内温度提高到18-26℃之间;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将出菇棚上的遮阳网卷起,增加散射光照射;前期不通风,促进滑菇菌丝快速生长,并产生色素。15天后打开通风口或将大棚塑料薄膜卷起50厘米高进行通风,使滑菇菌丝倒伏,形成0.5-0.8毫米厚的蜡质层。正常蜡质层有橘黄色和红褐色之分,散射光线较弱,蜡质层颜色浅;散射光较强,蜡质层颜色深。温度高,蜡质层形成快,蜡质层薄,易破损被杂菌侵染;温度低,蜡质层形成慢,时间长,蜡质层厚,滑菇出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