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栽培专家 王成志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是在水稻机械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并均匀抛撒于地表,再通过翻压、旋耕、搅浆等操作将秸秆均匀混拌于土壤耕层中的一项耕作技术。
水稻秸秆还田必要性
目前,水稻生产面临两大困境:水稻秸秆处理问题;土壤肥力下降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最经济、高效的措施就是秸秆还田。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优点
培肥地力。水稻秸秆富含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目前我省水稻秸秆产量一般在9吨左右,约含纯氮54千克、纯磷27千克、纯钾130千克,另外还含有大量的中微量元素。据有关部门试验测试,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10 厘米耕层内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增加0.1%左右,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提升15%左右,培肥地力效果明显。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及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保护环境。秸秆还田避免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及土壤有机质非正常矿化,破坏土壤结构。
增加产量。随着秸秆还田年份的逐渐增加,土壤肥力逐渐提升,水稻产量也逐年提高,秸秆还田2-3年水稻可增产5-10%。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要点
目前,水稻秸秆还田有翻压还田、旋耕还田等方式,各地应根据土壤水分条件、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时间窗口等因素选择不同的还田作业方式。
收获时秸秆粉碎与抛撒。秸秆还田两个关键前提,水稻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到长度10厘米以下;将秸秆均匀抛撒于地表,避免秸秆成堆、成趟。
秸秆还田作业。
翻压还田:秋季土壤含水量40%以下时,在秋季收获后利用翻压机械将秸秆翻埋于15厘米土壤之下。
旋耕还田:秋季土壤含水量40%以上时,土壤黏重无法翻耕作业,宜采取旋耕作业方式,用旋耕机将秸秆混拌到15厘米土中。
春季整地。旱整平:春季化冻10厘米以上之后,先施肥,然后用旋耕机进行旋耕碎垡平地作业。
泡田水量:控制泡田用水,泡田用水过多,搅浆作业时秸秆不能完全搅拌到泥里,漂浮秸秆。泡田时上水到土块高度的2/3即可,等到完全泡透水渗到土块下1/3左右,呈花达水时再整地。
搅浆平地:花达水泡田后,用搅浆平地机把秸秆搅拌到泥中。
耢地整平:用刮板或直径15厘米以上的钢管做成的耢子整平泥面,整平后田块内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达到寸水不露泥效果,形成2厘米左右的泥浆层。
水分管理。秸秆全量还田后,秸秆分解最快的时间在6-7月份,而此时正值水稻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秸秆分解会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及有机酸等有害物质危害根系生长。通过采取“浅-湿-干”的方式灌溉,充氧壮根,除施肥和除草需要保持水层以外,不宜长时间淹灌。
养分管理。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增加了,需适当减少化肥用量,还田第1年在历年施肥量的基础上减少5%-10%氮肥用量,还田2年及2年以上因地制宜在历年施肥量的基础上减少10%-20% 的氮肥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