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小宇
臭水沟变生态湿地,污泥塘里白鹤嬉戏,河堤岸穿上绿衣,东辽河鱼翔浅底。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样实现的?
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我省在辽河流域共规划195个项目,总投资189.9亿元,集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全面开展水生态修复,强力实施水资源保护,东辽河水环境质量创造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
四平市民王大哥形容现在的东辽河是:“头顶有蓝天,眼中全是绿,闻着有花香,心情真美丽!”东辽河让沿岸的经济、生活发生“质”的改变。
治本清源——狠抓源头治理
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东辽河水质曾严重下降。河流沿岸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乡镇和工业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同时配套建设排污管网,突出解决了生活和工业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污水变“清”了。
走进中核四平污水处理厂,干净的厂区,整齐的布局,与人印象中的污水处理截然不同。污水处理厂负责人介绍说,整个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已经全部投入使用,每天处理污水近18万吨。在出水口记者看到,处理过的水直接排放到四平市西湖湿地,为当地生态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
城市污水得到“高标准”处理后排放,相对薄弱的乡镇污水处理也得到足够重视。
为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能力,位于东辽河下游的公主岭市,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在东辽河流域治理中,共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10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2座、铺设污水管网436公里,整治入河排污口535个,污染减排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对于辽河源头的治理,也加大了投入力度。
辽源市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保护需求,系统谋划和实施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项目共61个,总投资66.55亿元。2020年底前,“十三五”期间43个项目全部按期完工,完成投资29.92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的18个项目,已完工5个,开工7个,已完成投资15.5亿元。水污染治理方面。实施靶向治污、全力攻坚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已完成投资7.23亿元,迁建截污干管11.38公里,实施清淤13万立方米,生态修复治理6.13万平方米,建设入城湿地3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桥梁7座,拆除盖板楼5栋(9栋);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74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225万吨/天,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225万吨;新增垃圾处理能力9.19万吨/年,年垃圾处理能力达到37.79万吨;新增生态缓冲带518.71公顷;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达到95.33%。水资源保护方面。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辽河流域每年用水总量降至9499.3万立方米,同比减少1%。同时积极开展生态补水,近三年来,累计向东辽河实施生态补水1840.76万立方米,有效保障生态基流,提升了枯水期水体自净能力。水生态修复方面。辽源是东辽河源头,生态屏障意义重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启动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统筹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推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建设运营一体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累计完成造林56万亩、治河140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103万亩,在东辽河干流和部分支流,建设人工湿地7处、23万平方米,治理裸露山体167处。东丰县被列入国家储备林规划县,东辽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生态福祉——让群众享受生态红利
实现了截污控源,黑臭水体不见了,接下来要让水“流起来”“留下来”,为幸福城市、美丽乡村增添一抹“绿”。其中,四平市重点突出生态恢复、水资源利用,实现了“治理一条河,秀美一座城”,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吉林样板的典范,更成为北方缺水性城市水环境治理典范。
夏日微风徐来,几艘画舫缓缓地穿梭于荷花点点的四平市南湖公园中,呈现出一幅“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精美画卷。沿岸高楼林立,华灯璀璨,一个秀美英雄城尽收眼底,远处不时能看见低飞的水鸟,市民纷纷在这里打卡拍照。市民吕先生说:“这几年明显感觉到身边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南湖公园现在成了我们平日休闲的好去处,老人早晚锻炼,孩子愉快玩耍,都愿意来这里。”
近年来,四平市将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场政治大考、 生态大考、作风大考,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探索创立“三三五八”辽河治污模式。强化支撑,推进辽河治理项目建设。以“三水共治”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推动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达标见效。2018年,全市谋划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62个,规划投资约55亿元,已全部建设完成。为巩固治理成效,2021 年谋划实施50个项目,规划投资约39.8亿元。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共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35个,日处理能力达34万吨;建设完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60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710个,年可中转垃圾量28.26万吨;建设完成畜禽粪污处理中心17个、畜禽粪污收集点1500个,年可处理畜禽粪污总量178.88万吨;完成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269.39公里,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改造146个;改造南北河截流干管36.2公里,河道清淤13.8公里,南北河综合治理项目成为北方缺水型城市生态治理标志性工程。水生态修复取得突破。建设两岸生态保护带2648公顷,建设水源涵养林876公顷,湿地提升改造339公顷,主要河流生态补水2.8亿立方米; 151个绿盾自然保护区问题全部整改完成,矿山复绿189.7公顷,孟家岭昔日“废矿坑”成今朝“小天池”,为市民打造又一处生态旅游观光区域。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积极推进水源保护区划调整,完成3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调整工作;建成中水回用管线25.5公里,再生水回用总量达925万吨。
经过几年的持续攻坚,辽河流域水质显著改善。2020年,四平市全域消除五类水体,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10个试点城市之一;2021年,四平市国控断面由“十三五”期间的4个增加到10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0%,高于60%的考核要求。
绿色效益——让农民致富增收
“水清了,鱼来了”,河水清澈后,不仅鱼来了,经济效益也来了。伴随着辽源市东辽河流域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辽河源头满目翠绿,成为休闲旅游地,农家小院应运而生,当地农民也吃上了“生态饭”。
“实在抱歉,中午客人太多,招呼不周。”在辽河源镇安北村,辽河源头风景区附近经营一家农家院的王大姐招呼着记者,手里还端着客人点的饭菜。王大姐介绍,农家院去年收入在十几万元,生意这样红火还要得益于来辽河源头旅游的人逐渐增多。这里在几年前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村落,伴随着辽源市东辽河流域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辽河源头满目翠绿,成为休闲旅游地,农家小院应运而生。“那些退耕还林的村民,现在集中在这里经营东北特色农家院,由吃‘农业饭’变成了吃‘生态饭’。”辽源市生态环境局东辽县分局局长王文鹏介绍说。
“百万亩造林工程”为东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发挥着作用。截至目前,辽源市通过百万亩造林工程共完成投资16.91亿元,造林55.36万亩,建设人工湿地14万平方米,治理裸露山体209处,全市水源地周边、城市出口、河道两侧、公路沿线和乡村的生态面貌得到极大改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如今,辽源市不仅涵养林成片生长,还带动着柞蚕养殖、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让更多农民增收,这片“绿色银行”正在发挥更大的经济作用。以东辽县为例,东辽县建成的4万亩柞蚕场,五年后每40亩地就可投放2公斤柞蚕卵,两个月时间里,便可采收柞蚕茧约1000公斤。按2021年柞蚕茧每公斤50元的价格计算,可卖到5万元,折算下来,一亩地放养柞蚕就可有约1200元的经济收入。还有一笔账,根据实际调查实验,每五年养蚕的柞树需要砍伐更新一次,东辽县柞蚕场每年更新产生的柞树枝条又可增加480万元收入。
一条河已经改变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碧水无痕,但镌刻着守护她碧波万顷的如磐初心;碧水不言,却传唱着全面小康的青春乐章。
辽河流域已经成为北方季节性缺水流域治理的典范,辽河的故事还将在吉林省继续讲述,全流域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这里会真正变成水量丰、水质好、风光美、造福流域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