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首页
第04版:特别关注

乾安以科技绘就发展新画卷

▲博瑞农业是全省单体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

□ 崔立超 金鑫宇 本报记者 郭小宇 姚远 实习生 王者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农业大县,乾安县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注重从根本上发挥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强化政策和资源扶持力度,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激发群众有志于农村、有志于农业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业发展。

藏粮于技,助力增产增收

“什么是水肥一体化?”大遐农业公司总经理刘启雷向我们介绍,“水肥一体化就是指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主要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的或者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这样做的优点就是一两个人看住机器就行,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灌溉,基本上就把握住了土地的需要,省工又省钱。

过去常规种植的玉米亩产1200斤,“水肥一体化”基地玉米亩产1600斤,亩增产400斤,比规模化经营前增产30%以上。虽然每亩增加投入103元,但是,去除增加的费用,每亩纯利润仍然增加297元。显著节本增效,每亩节水33吨、节省人工30元;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20倍;有效提升品质,玉米商品粮等级达国家标准二等以上。

大遐农业采取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保护黑土地、培肥地力,可以有效增产增收。在机械收获以后,应用秸秆还田机,使秸秆粉碎长度小于20厘米,喷施秸秆腐熟剂,秸秆深翻还田,翻耕深度30-35厘米,保证秸秆分布于20厘米土层以下。整地耙平,联合整地机一次作业,达到待播状态。通过此项技术,秸秆当季腐解率90%以上。土壤结构明显改善,耕层深度从20厘米增加至35厘米,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状,解决了黑土“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大幅度增加了粮食产量,单产增产30%以上;解决了半干旱区土壤瘠薄、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水肥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

科技加持,促进产业提升

一场冬雪,乾安大地白雪皑皑,走进博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高标准智慧农业示范区的日光大棚,却是满眼春色——绿油油的黄瓜、辣椒、西葫芦,红彤彤的柿子,还有那一片一片各种小菜,看着就让人喜爱。据介绍,博瑞生态农业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基本理念,利用生物质电厂发电产生的余热资源给棚区内的温室供热,解决了北方冬季果蔬生产成本高的瓶颈问题,形成了全季节供应脉动式生产模式,重点打造反季节果蔬种植。现有温室389栋、日光大棚46栋、玻璃温室2座,共1.5万平方米,种植的西红柿、黄瓜、辣椒、豆类、叶类菜及香瓜、西瓜、草莓等40余个品类果蔬均由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产品。目前,日均产各类果蔬2万斤,年销售额可达6000余万元。博瑞农业已经成为全国绿色品类认证单体最多、全省单体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

为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种植品类符合当地土壤实际,乾安县沟通各科研院校强化校企合作,目前,吉林大学、吉林农大、吉林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所、专业院校、科研单位与博瑞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共注册知识产权17项,包括实用新型专利14项, 软件著作权 3 项。

博瑞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标准,引进荷兰智能温室模式,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博览园和高标准智慧农业示范区,研究无土栽培等生产模式;通过农业物联网构建覆盖农业生产、植物生理、土壤检测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农业物联网体系;健全质量严控体系,从选种、生产、包装、销售实现全程追踪、全程溯源,保证了产品质量,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做好“产业融合”文章是园区发展的方向,目前,乾安县大力气打造城乡融合、生态宜居、产业集聚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抓实融合发展文章,推动蔬菜初加工、包装、切割、脱水、冷链保鲜等产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集科研、现代物流、金融贸易、娱乐餐饮、文旅康养等为一体的配套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配套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升级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内部整合,积极研发新型品种,由单一果蔬向杂粮杂豆、鲜食玉米、特色养殖、植物花卉等领域拓展,逐步实现全季节全品类产品供应,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科学储粮,确保粮食安全

年初以来,乾安县积极开展县域内粮食仓储企业质量管理、技术咨询与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农户出售余粮。截至5月末,全县有39户收储企业入市收购,累计收购玉米98.98万吨,完成收购玉米商品量的100%,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庭院式“地趴粮”储存和天气逐渐转暖给粮食储存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收购期间未出现卖粮难和坏粮的问题。

对全县粮食收购企业开展专项检查,检查企业12户,未发现违法行为。已经完成2022年度收获新粮自然质量调查 、新粮品质测报和卫生安全检测扦样和检测分析的准备工作。

开展市场化收购监管,按照监管实施“双随机”原则,录入国家信用信息系统(吉林)监管平台抽查任务2个,其中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检查2户,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完成检查5户。

强化粮食企业品牌建设。5月,组织鲜食玉米企业参加2022 年吉林省鲜食玉米科企对接服务会,与从事粮食收购经营企业积极联系,目前已备案企业37家。

普及科学储粮方法,开展“地趴粮”整治工作。按照全县“地趴粮”减少70%的任务要求,2022年需要解决84万吨粮食收储任务,其中“粮食银行”延期结算30万吨、码窄趟子解决33万吨、搭栈子解决21万吨。年初以来,全县各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制定了“地趴粮”整治工作方案,分解了工作任务,已采取三种方式开展“地趴粮”整治。针对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采取码趟子、网袋码垛等方式实现立体通风储粮,截至目前,已购置苫布1.38万块,陆续发放2200块到各乡镇。

全县已经完成组装栈子7391套,完成任务数的118%。在“上栈子”工作上积极探索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创造性,自发研究,用玉米秆绑上塑料管进行通风,以便使栈子的通风性更好。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户,采取探索推广“粮食银行”模式,开展代收购、代烘干、代清理、代储存、代销售“五代”服务功能,实现由“存粮在家”到“存粮在库”。全县采取日调度、周通报的模式,每周形成“地趴粮”整治工作通报,督促进度慢的乡镇提早完成任务。同时,高度重视“地趴粮”整治宣传引导工作,先后三次召开“地趴粮”整治工作现场会,各地党委书记参加,借鉴学习优秀做法。部门合力,为全县科学储粮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县的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勤不误春光好,热土深耘秋收丰。沃野金秋的喧闹,伴着冬雪慢慢落下了帷幕;逐渐沉默的大地,却蕴含着磅礴的生机,等待又一年的春风。

普及科学储粮方法,开展“地趴粮”整治工作

本版摄影:岳德军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