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首页
第05版:专家热线

冬季应加强牛螨病防治

□ 畜牧兽医专家 张守印 杨宏

螨病易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因为此期间日光照射不足,牛毛长而密,特别是在厩舍潮湿、牛体卫生状况不良,皮肤表面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最适合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此外,舍饲时密度增大,也为传染创造了条件。

牛螨病,又称为疥癣,俗称为癞病,是由牛疥螨、牛足螨、牛痒螨(包括水牛痒螨)和牛蠕形螨寄生于体表一定部位而引起的慢性寄生虫性皮肤病的统称。

螨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既可以由病牛与健康牛接触而感染,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的方式感染,如螨虫及其虫卵污染了厩舍、用具等,健康牛与这些地方或用具接触而感染。此外,还可因饲养人员或兽医等污染的衣服和手等传染。

各种螨类在体外的生活期限,随温度、湿度和阳光照射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差异较大。疥螨,一般仅存活3周左右,在18-20℃和空气湿度为60%时,经2-3天死亡,而在7-8℃时,则经15-18天才死亡;足螨,在体外可存活约21天;痒螨的抵抗力较强,如6-8℃和85-100%空气湿度时,在厩舍内可存活2个月,牧场上能存活35天,在零下2-12℃时4天死亡,在零下25℃时约6小时死亡;蠕形螨,在体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约21天。

螨病的临床症状,除具有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的特征外,不同螨引起的症状略有差异。疥螨,开始于面部、颈部、背部、尾根等被毛较短的部位,病情严重时,可遍及全身,幼犊牛感染时可引起死亡。痒螨,初期见于颈部两侧,垂肉和肩胛两侧,严重时蔓延到全身,病牛表现奇痒,在各种物体上摩擦,或以舌舐患部,后期被毛逐渐脱落,淋巴渗出形成棕褐色痂皮,皮肤增厚失去弹性,严重者精神萎顿、食欲大减、卧地不起最终死亡。足螨,寄生于尾根、肛门附近和蹄部,呈现红肿、渗出、脱毛和结痂。蠕形螨,一般初发于头部、颈部、肩部、背部或臀部,形成小如针尖至大如核桃的白色囊肿,常见的为黄豆大,内含粉状物或脓状液体,并有各期螨虫;也有只出现鳞屑而无疮疖的。

诊断时根据临床症状、病史等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检查。

常用治疗药物有有机磷杀虫药(敌百虫、螨净等)、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甲脒类(双甲脒)和伊维菌素4类。用药方法有局部涂擦、喷洒、药浴及皮下注射。

治疗时应注意的是杀虫剂均有毒性,在局部涂药时,其涂擦面积不能超过整个躯体面积的三分之一;一般药物只对成螨有效,不能杀死虫卵,故间隔5-7天应再次用药。

厩舍要干燥、透光,垫草要勤换,加强消毒,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新引进的牛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混群。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