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
首页
第05版:黑土地

端午时节葫芦飘

王永林

在往昔的岁月里,故乡的端午,可以与中秋节媲美,是有着隆重仪式感和浓重神圣感的大节日。

每年一到端午,故乡东邻西舍前院后屋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争先恐后地把屋内屋外洒扫干净,纷纷穿上鲜艳的花衣裳,拿来先前上供销社赶集买好的彩纸,用那双灵巧灵动又灵气的手,叠出长相鼓鼓溜溜方方正正神气好看的五彩葫芦。待落霞笼罩田间,劳作的男人悠然收工回家,在满身绿叶的杨树条上把葫芦和一束束艾草拴好,一串串地插在门庭上和窗户亮子里,院内的鸡架棚和猪圈门前,村中水井的辘轳架上。乡村傍晚,那随着微风飘呀飘的五彩斑斓的葫芦,在艾草芳香的陪伴下,霎时赋予炊烟笼罩的乡村浓郁的节日神韵。

五月节这天一大早,当奶奶和妈妈的很早就起来,虔诚地给孩子们拴五彩线、挂小扫帚、戴小兜兜、打香荷包。紧要处插上葫芦,是护佑一家人生活走运、五福临门;插在门庭上的艾草,防范五毒的侵入,五彩线能够避免害虫、蛇蝎的伤害;小扫帚可以扫净家里家外的不洁不祥之物;小兜兜将精心保护命门小肚脐,助力少年长大成人……为啥挂葫芦不用柳树条、榆树杈,而刻意选白杨树枝?让人想到了周武王时,“神农取丹药给杨戬,用杨枝细洒,可治传染之疾。”端阳之节,先民们向往明媚的阳光,期盼热情的阳气,祈求艳阳的关照。

有一年五月节,生产队杀了肥猪,分了鲜肉。家家户户的饭桌上,盛满了喜气和欢乐。奶奶煮好为一家人攒齐了的鸡蛋、鹅蛋和咸鸭蛋,每人分了十几个,平常日子难得一见的好吃食,让家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吃过蛋和早饭,奶奶让我挎着小筐给猪倌送鸡蛋,说是为了猪倌身体旺兴,全屯子的猪马牛羊等六畜太平。刚一出门,我发现满村是挎着小筐提着彩葫芦艾草的小孩子,那浩浩荡荡的队伍,争先恐后地把赶道(农村当年放马牛羊猪的大道)上的猪倌团团围住,纷纷把十个八个煮熟的鸡蛋送给猪倌。

悠悠岁月里,葫芦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密码。葫芦者,福禄也。它不仅亲切地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早已成了人们心目中增寿、降瑞、除邪、护福、佑子孙的吉祥符号,而且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吉祥福瑞的中国故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充分考证了葫芦的药理作用,它能用于热痢、肺病、皮疹、水肿及腹水的治疗,有润肌肤防癌症的功效。

以《神农本草经》为开端,艾草早已和华夏民族结为铁杆好友。艾草者,芳草也。广泛流传的艾灸,就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加热,刺激人体穴位或者特定的部位,借助艾草的药性,达到通络驱寒等目的。艾草浓烈的香气,还能驱蚊防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精通百草的药性,他的“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告诉人们,如果小鹿中了带毒的箭,给它嚼一点豆叶就可以帮忙化解;有的鸟雀想投机取巧来夺燕子的巢穴,只要叼着艾叶过来,燕子就会弃家出走另筑新屋。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引《荆楚岁时记》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农历五月,进入了炎热的夏天,先民就用各种中草药预防五毒之害。端午日午时阳气极盛,恰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趁着端午去采药的习俗一直在流传。南方沿海地区流行有“浴苦草”,就是端午用苦草、麦药和菖蒲、艾蕊等烧水给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时至今日,除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之外,有的地方还延续逛端午药市的民俗。由于艾草极其皮实地繁衍生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之外几乎遍及全国,端午插艾辟邪的习俗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走进大江南北千家万户。

陆游在《乙卯重五诗》里吟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节火红的石榴花开满绿色掩映生机勃勃的山村,家庭主妇忙着包粽子,为官之人在高冠上插着艾蒿,熟悉中草药的人们将用祖传的药方配制的良药装进“宝葫芦”,羸弱者的额头点上了辟邪的“美人痣”朱砂。太阳西斜时分,忙完了节日必须的“规定动作”,家人早把下酒菜备好,年逾古稀的放翁便在文人墨客辈出的家乡,放达地品味起绍兴雄黄酒。这首诗虽然语言质朴,但那榴花氤氲的山村风光,江南端午的风俗风流,淳朴民风的安然惬意,以及对祖国强大的渴望期盼,至今仍荡漾在我们心间。

通过端午悬挂葫芦插艾蒿等仪式和习俗,清晰地表达了那些热爱生活的先民们心向往之的告别苦难的诉求——他们热切的期盼能通过不懈的努力抗争,远离五毒,祛除病魔,免受灾难,老幼皆福。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文化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不知故乡挂葫芦的习俗是否还在传承,但我脑海里始终流动着小孩子给猪倌送祝福那浩浩荡荡的队伍,心中始终飘荡着各家各户房前那五彩缤纷的葫芦……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