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词,看不见、摸不着,让人有些缥缈,又心生憧憬。前些年,浙江提出“未来乡村”后,已拨动了不少人的心弦,渴望一睹其面容。如今在这一概念的发轫地——浙西衢州市,当地衢江区又试图构造出“未来农业”的模样。经过近两年的刻画,面纱仿佛正在被慢慢揭开,高科技范、共富基因、三产融合成为关键词。
不久前,笔者来到衢江区高家未来农业园区。该园区一期占地102亩,主要以产业孵化、技术推广、科普展览、休闲观光、农耕教育等功能为主。3个玻璃温室最有看头,一众最新的高效栽培模式,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琳琅满目,自去年10月亮相以来人气十足。
如今,负责管理运营这一示范园的是之江农业发展(衢州市衢江区)有限公司,该公司由物产中大融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寿光市产投集团和衢江农投集团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干专业事,组织化创新让示范园得以“昂首挺立”。
任光昌是“寿光产投”派驻在此的“大管家”,据他介绍,除了前3个馆的示范展示,更大的奥妙在后头6个连栋大棚。“你看这个棚,大概7亩地,去年试验了22个辣椒品种,今年进一步缩小范围,考察耐寒性、丰产性等指标,还有哪款辣椒最好卖。选定后,农户跟着种就行了。”任光昌说。
“寿光模式”的优势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链式服务,根据作物特性,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再利用错季上市的时间差,来提升溢价空间。衢江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杜莹莹介绍,示范园二期布局的是各类温室大棚,建设完将交由农户承包经营,之江农业公司负责品种、技术、销售等托底服务,“这样一来,农户不用大笔投入,也无市场风险之忧,夫妻二人可轻松管理3个棚,收入很可观。”
如果高科技范和共富基因是示范园的两大特质,还有一大亮点莫过于“未来农业”与“未来乡村”的交相辉映。乡村的农文旅融合,产业是基础,否则光谈文旅,对于缺乏名川大山、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的绝大部分村庄而言,就如同空中楼阁,难有竞争优势,但倘若与产业充分交融,就能衍生出奇妙反应,实现彼此赋能。
盈川村自古便是水上货运的集散中心,“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曾在这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借助沿江“诗画风光带”的建设,依托初唐特色民俗和杨炯文化风情,村里发展民宿经济,共有3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五一”小长假里,逛完村子,再到示范园内体验农趣,成了很多人的共同选择。
得益于三产融合的理念,去年,盈川村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的21万元,增加到去年的92万元,两年间,村民人均收入直接增加了1.26万元。眼下,先进数字化设施农业种植模式正从高家镇日渐成型后,向莲花、周家等乡镇辐射扩面,带动本地农民承包种植。
同样立足产村融合描绘“未来农业”的,还有峡川镇。近几年,该镇谋划了“清水稻渔共养”“隐柿东坪大唐遗梦”宿集、芝溪游食农庄、“柿子乐园”等21个项目,其中大理村“跑步鸡”共富基地项目马上就能投产,届时,15个配套鸡棚可年出栏“跑步鸡”3万羽,为村集体增加15万元净收入。
此外,以“芝溪沿岸”为主轴,峡川镇还持续推进溪边躺营、滨水乐园、房车营地、邻里中心、小镇客厅等项目,并联袂衢江燕园数字花菇产业园项目,串联起一条集农业种植、青年旅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共富产业带。投资1.2亿元、占地约130亩的花菇产业园建成运营后,预计可为附近村民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所在自然村户均增收1.5万元。
除了区级和镇域层面的统筹布局,在一个个新型经营主体内部,也尝试着将“未来农业”加速变成现实。来自福建的陈建飞是个“菌菇迷”,从事该行已有31年,2008年来到衢江创办食用菌种植厂,两年前几乎倾囊投资26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食用菌数字化产业园。
笔者在“菇乐农业”的菇房里,见到了“金光闪闪”的黄金耳。“像这条制棒生产线,过去人工接种,得13个人;现在全自动,只需两个人,每天就能做出1万棒。每个环节,都有精细化的数字控制,整个厂子只需5个人。”谈到此番升级,陈建飞颇为自豪。
既然取名产业园,陈建飞的版图肯定不止眼前的30亩地,其更大谋划是“共富合伙人行动计划”:通过推广迷你小菇房,以及执行包菌种、包技术、包回收的“三包”服务,探索多元合作方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其中,让小小菌菇为大伙撑起“共富伞”。
衢江区委书记王慧杰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以工业思维发展“未来农业”,坚持招大引强、强化科技赋能和推动延链强链,不断做优“土”“特”“产”三篇文章,打响特色品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农业增产、增值、增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