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5日
首页
第05版:黑土地

拨浪鼓

王爽

拨浪鼓,一度叫货郎鼓,是卖货郎拿在手里替代吆喝招徕顾客的工具。后来它又演变为婴儿的玩具,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照相馆里,为了让婴儿看向镜头,摄像师都备有一个拨浪鼓。

据传,此物当初是战国时期的一种乐器。它的主体是一面微型小鼓,鼓身是木或竹所制,鼓面多为羊皮,两侧各缀有一枚弹丸,鼓下有个手柄。转动手柄,甩动起来的弹丸便击鼓发声。后来这个打击乐器流入民间,从此也就失去了原本的礼乐功用。

由于条件所致,过去农村一些偏僻地区没有公路,外边的物资无法运进去,里面的土特产也运不出来,于是就出现了做小本生意的卖货郎。卖货郎来到乡下,极受人们欢迎。特别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子,一听到拨浪鼓的响声,便纷纷走出家门,聚拢过来,把卖货郎的担子团团围住。年轻的姑娘会挑选梳子、发夹、胭脂一类的用品;中年妇女则看中那些更实用的针头线脑以及各种布料;老人们关注的是老花镜、烟嘴烟锅什么的;孩子们最喜欢的,便是那花花绿绿的糖果。如果担子里缺少了谁想买的东西,卖货郎会一一记在小本子上,下一次带过来。

当那卖货郎走出屯子时,孩子们还在后边蹦蹦跳跳地跟着,迟迟不愿散去。

进入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农村基本通邮通车了,各村也有了供销社或分销店。从此,卖货郎走出了人们的视线,拨浪鼓也就成为地地道道的儿童玩具。

改革开放后,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食杂店、小超市比比皆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那年过春节,家里买的猪肉上带着一个猪肘子。吃剩下的肘子骨头,满语叫“哈拉巴”。它已经被我啃得再没有什么油水了,特别像一个半张开的扇子面。我拿着它当扇子在院子里学扭秧歌,逗得大人们忍不住乐。

我又突发奇想,在它的两边各钻了一个眼儿,分别用细绳拴上一枚螺母,一个简陋的拨浪鼓便做成了。唯一的遗憾,就是那螺母敲打在骨片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远没有拨浪鼓那么动听。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