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首页
第08版:要闻链接

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吉林农大研究生在伊通创业就业的生动实践
沈鸿升 本报记者 侯春强

夏日的伊通,阳光洒满翠绿的稻田。波光粼粼的三联水库旁,吉林农业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暨小龙虾培育科技小院正上演着一幕幕生动的实践课。忙碌的身影是吉林农业大学渔业发展及水生动物生产学的研究生,他们将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梦想。

“昱博,快去看看虾苗的饲料准备得怎么样了;同龄,记得把今天的工作日志录入电脑,熟悉一下我们的工作流程;温叔、侯叔,跟我去苗棚清理一下杂草,过几天有重要的活动,我们要给农大学子争光。”苗池技术负责人徐胤迪一边布置工作,一边换上大靴子,拎起水桶走向苗棚。阳光虽烈,但他们的热情更高,打料、注氧、清理杂草、记录虾苗生长规律,每项工作都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这片由吉林省嘉源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系王秋举教授团队共同打造的产学研示范基地,不仅是全省首个寒地小龙虾苗培育基地,更是这些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广阔舞台。他们用实际行动,填补了省内小龙虾养殖的空白,为乡村振兴贡献着青春与智慧。

“有时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冯昱博笑着表示。作为渔业发展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这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也体会到了助农扶农工作的深刻意义。他期待,通过团队的努力,能让更多稻农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同样攻读渔业发展专业的徐胤迪温文尔雅。“我现在也算是半拉农民了。”他一边在苗池清理杂草,一边微笑着说。从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到伊通县,他见证了基地从雏形到如今的繁荣。他深知,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辛勤的付出与不懈的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小龙虾培育事业在伊通的发展添砖加瓦。

“刚到伊通的时候,还真有些不适应。”正在给苗池注氧的基地负责人、水生动物生产学专业研究生王文进说:“虽然之前已经在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得到了锻炼,但刚到这里,陌生的环境、村民,让我无所适从,何况要重建基地,租房、选址、进材料、购设备等杂七杂八的事一大堆,真的有些应接不暇……”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积极沟通,逐渐适应了新环境,为基地的建设付出了辛勤努力。他期待以小龙虾培育事业为平台,推动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龄是来自内蒙古通辽的女孩,即将入读吉林农业大学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在导师王秋举的建议下,她提前来到基地学习水产养殖知识。她表示,要向师兄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工作能力。

夕阳西下,这些年轻人还在池塘边忙碌。他们将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