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3日
首页
第05版:黑土地

岁月烟雨《柳条边》

张藩

清代“柳条边”不仅是地理上禁界线,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在吟咏“柳条边”的诗词作品中,纳兰性德《柳条边》独树一帜。

是处垣篱防绝塞,角端西来画疆界。

汉使今行虎落中,秦城合筑龙荒外。

龙荒虎落两依然,护得当时饮马泉。

若使春风知别苦,不应吹到柳条边。

纳兰性德这首诗创作康熙21年(1682年),随扈巡察东北柳条边时所作,时年27岁。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词人,康熙一等侍卫,出身满族正黄旗,其父是大学士、重臣纳兰明珠。

纳兰性德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即以诗文见长,才华横溢,文武兼修,他的诗词风格清丽缠绵,深情质朴,蕴含思念故土、边地风物、人生况味的感悟。《柳条边》是他人生起伏与心灵波动的最佳写照。在他豪放的外表和不羁的言辞下,却隐藏忧患的意识。

柳条边是清政府修建的攘外安内一道特殊防御墙,对外防入侵,对内防异族人私闯“龙兴重地”盗挖人参、捕采东珠等珍奇山货。纳兰性德用其蓬勃心性的笔,在这条界线的两端,绘一幅天覆地载的离愁画面。

“不应吹到柳条边。”句子简单,似乎是纳兰性德对这条禁界的一种叹谓。柳条在风中摇曳成那远方离人的思绪,一阵风吹来,却发现这些绳结编织的柳条墙已然无法阻隔缉熙之光。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象和复杂的人文环境。“汉使今行虎落中,秦城合筑龙荒外。”风光虽在,但远离家乡的孤独感也无处不在。风吹柳条边,吹散的是沙土,打动的却是那颗炙热的心。纳兰性德的诗句,就如一朵遥远的花,绽放在柳条边,孤芳自赏。

纳兰性德创作《柳条边》时,正值壮年。思绪万千的他,将一腔激情寄托于山水之中。“汉使今行虎落中”,离愁别绪在他的诗句里缓缓流淌,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思的高贵灵魂。

在诗人笔下,那满目的蜿蜒一道道的柳条墙,在诉说着过往,有对亲人的牵挂,有对边防生活的素写,也有对未来命运的考量。这些元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纳兰性德《柳条边》作品的多重意境和丰富内涵。

纳兰性德在描写柳条边时,从不重笔泼墨,诗文表现出了极高的造诣。他用生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将那片并非枯燥的土地点睛得栩栩如生。我们随着他的笔,看到那如血的夕阳,以及那摇曳在风中的柳条。这些景象,美丽却带有一抹忧伤。

纵观纳兰性德抒怀边塞生活的诗词,不仅雅赞了自然风貌的魅力,还生动地刻画了边塞人民的生活场景。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那不屈不挠的茂疆士兵,看到了那些日夜守护家园的人。他们的坚毅和勇敢,让人深受感动,而纳兰性德的诗句,正是对他们最高的奖赏。

举目望去,那遥远的柳条边连接着纳兰性德心中的家乡和他朝思暮想的亲人。每一片柳条,每一阵风儿,都在唱着他思念的歌谣。纳兰性德以其灵动的笔触,将这份思乡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句“不应吹到柳条边”,道尽了无尽的愁绪。

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入人心,还在于他对自己情感的真实呈现。他没有隐瞒自己的孤独与无奈,而是以最真诚、最坦率的方式,将自己的心声娓娓道来。更通过这些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和社稷的思索。柳条边的风沙无情,正如人的波折与坎坷;柳条的摇曳,一如命运的无常。然而,正是在这无尽的风沙和摇曳的柳条中,纳兰性德看到了坚韧和希望。他用古朴的语言,告诉我们无论命运如何波折,只要心中有爱,便能度过每一个寒冬。

细品《柳条边》,字里行间感受到纳兰性德的别样情怀与边塞情结。在他的诗句中,我们不仅读到了风景,更看到了诗人那颗家国情怀的初心和对世象的深刻反思。“柳条边”今天能触摸到都是遗址、遗迹;岁月烟雨,这一页在史册中逐渐泛黄。但是,纳兰性德的《柳条边》是鲜活的佐证,永远镌刻在苍茫大地,在灿烂的银河中闪耀。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