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8日
首页
第07版:他山之石

陕西沙苑农场粮食丰产的秘诀

姚媛

这是一片富饶的平川沃野,陕西省农垦集团沙苑农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沙苑农场)位于渭南市大荔县境内,关中平原东部,自有土地5.97万亩。这里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南眺华山,东依黄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是“八百里秦川”的生动写照。

沙苑农场成立于1963年9月,从悠久的历史中一路走来,已发展成为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企业,红萝卜、白萝卜、冬枣、红薯、设施蔬菜等农产品远近闻名,有的已出口海外。然而,作为陕西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才是沙苑农场当之无愧的主角。

“近年来,沙苑农场始终牢记农垦‘国家队’的职责使命,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牢记在心。我们不断更新种植技术,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绝大部分农田已实现‘吨粮田’的基础上,力争‘吨半田’,多措并举提单产、保丰产。”沙苑农场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任建一介绍,“同时,沙苑农场积极‘走出去’,通过流转土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增加了近一倍。我们还主动融入周边乡镇,带动地方粮食产能提升,农业走向现代化。”

高标准建设农田

笔者乘坐的汽车平稳地行驶在田间机耕路上,这条路是四米宽的水泥路,左右还留出共一米宽的路肩,大型农机可以轻松会车。目之所及,80亩左右的标准化大条田一个紧挨着一个,土地十分平整。干渠、支渠四通八达,渭河、洛河的水就是经由这些“血管”滋润农田里的农作物;农田中分布着可抽取地下水的水井,每个地块都有排水的沟渠,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完备的水利体系。高、低压线路随着沟渠延展,为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运行提供动能。

沙苑农场的耕地集中连片,离人口稠密的乡镇距离较远,经过多年建设,沙苑农场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灌排体系,是国家级中型灌区。从2019年到2024年,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沙苑农场又自筹一部分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2710亩,总投入7378.34万元。

“土地平整3887亩,使用牛粪、羊粪和树叶腐殖质等制成的有机肥改良土壤52710亩;新建蓄水池2座、新建设备中控室88平方米,改造灌溉渠道6.65公里,修复渠道5.59公里,新建灌溉渠道62公里;修复、新建抽水站护坡100米,新建分水闸98座、分水口256座、农桥3座,埋设暗管49.24公里;新建混凝土田间道18.66公里,新建泥结石生产道路28.247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线1公里、0.4千伏地埋电缆2.5公里,改造及新增380V地埋输电线路25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2440株……”沙苑农场投资部部长杨大平向记者一一道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提高了耕地质量和复种指数,一部分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田,为粮食作物种植生产、夏收秋收运输提供了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了科学节水灌溉的长足发展。过去,沙苑农场浇水以抽取地下水为主,且多为大水漫灌,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还会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随着水利系统的完善,农场越来越多地使用地上表水灌溉。目前,农场位于坝外的2.2万亩耕地以河水灌溉为主,坝内的2万亩耕地则由机井、河水配套浇灌。农场每年只在冬季引河水漫灌一次,以涵养地下水,其余时间都采用高效节水的滴灌,并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杨大平告诉笔者,沙苑农场还建设了一个高效节水示范区,在2600亩的地块内试验自动化节水灌溉。“我们在关键节点安装电磁阀,铺设特定的滴灌带,就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在中控室的电脑里点一下,对应的阀门就打开了。”杨大平介绍,项目已于去年8月份铺设安装完毕,目前还处于联合调试阶段,技术成熟后会在大田广泛应用,“我们以打造‘无人农场’为目标,不断提升农场基础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多措并举提单产

“过去,一季小麦的亩产只有六七百斤,后逐渐增长到800多斤,如今亩产能够达到1000斤以上。”沙苑农场农业公司经理吕磊说。

粮食产量是如何逐步提升的?吕磊介绍,最重要的原因是水利设施的完善改变了种植模式。陕西农垦沙苑农场田的面积较大,总会有一些不平整,采用大水漫灌时,地势低的地块就涝了,地势高的地块又旱了。而随着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每亩地需水量大大减少,遇到作物需要水的时节,总能及时补充水分。

沙苑农场农发二公司经理刘帆总结为“一优二改双控”,即优化品种,选用“淮麦33”“郑麦1860”等优良品种作为主栽品种。改浅耕为深耕,改变传统播种方式为精细化的集成技术播种,优化控病、控虫技术。再加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型现代化农机的使用、完备的田间管理,小麦丰产丰收就有了基础保障。

现在,农业生产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依然很大。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在沙苑农场每一个人的心中,那份对粮食生产的热爱和千方百计都要增加产量的责任感,才是粮食丰产的更大底气。

去年秋季,沙苑农场种植冬小麦面积达8.2万亩,其中农场自种4.5万亩。正常情况下,小麦应于10月播种完毕,至来年6月收获。但受到秋淋天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沙苑农场小麦播种普遍较晚,适播期仅播种了6000多亩,最晚的地块到12月9日才播种结束。

沙苑农场总经理陈军回忆:“去年12月底,麦苗普遍生长弱小,分蘖数偏少。其中,有3-4个分蘖的二类苗仅占15.26%,有1-2个分蘖的三类苗占比达44.36%,未分蘖的‘一根针’占比21.17%,还有‘土里埋’,整个冬季种子只在地下萌动,到开春才发芽,占比19.21%。”

对此,沙苑农场定下“促弱转壮、增穗增粒”的“百日行动”方案,所有人员都发动起来,在有限的时间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提高播种量,播后及时‘查漏补缺’,保障出苗率。其次是要在小麦生长的关键节点加强肥水供应。2月下旬小麦返青前施用腐殖酸尿素等进行追肥;3月5日前,针对‘一根针、土里埋’等弱苗喷施氨基酸、芸苔素等叶面肥,促进茎叶生长、根部壮大;3月小麦返青时,综合施用叶面肥、杀菌剂、调节剂;4月拔节期又综合施用一次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和调节剂;4月底和5月初结合当地气候分别进行了三次‘一喷三防’……灌溉的次数也增加了,在冬季、拔节前、抽穗扬花前等关键时期都要浇上一遍水。”陈军说,“虽然投入的人力、物力大大增加,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大部分地块的小麦亩产还是达到了900斤乃至1000多斤。”

垦地共建“吨粮镇”

面对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种粮的主力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粮食由谁来种?

任建一的答案是,农垦要主动作为,主动担当,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广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地方粮食单产提升,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

5月10日,沙苑农场与大荔县韦林镇人民政府签订《垦地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通过政企协同、垦地合作,联合共建“吨粮镇”,在望仙村争创“吨半粮村”。农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等方面提供支持,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格局中来。

“韦林镇是大荔县传统的农业大镇、粮食大镇,粮食种植面积达8.7万亩。我们与沙苑农场位置接近,又同属大荔县,大荔县粮食种植面积为55万亩,我们两家加起来就有17万亩,占了近三分之一,有天然的合作基础。”韦林镇人大主席许海说,近年来,韦林镇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但与农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农垦合作后,农民第一时间就能获得新品种、新技术。

望仙村种粮大户王余龙感触颇深:“我从沙苑农场那儿学到了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小麦间的行距变宽,通风性大大提高,抗倒伏、抗赤霉病的能力提升,成本还更低。去年我使用这项技术,每亩小麦增收一二百斤。农场的机械来帮我犁地、旋地、收割,费用也比社会上的服务团队低,算下来,每亩共增收了100多元。”

望仙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民也对垦地合作赞不绝口:“农场经常派技术人员到村里来开展技术培训,把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度等先进技术教给我们。农民生产中遇到问题,随时都能和技术人员沟通。今年我们遇到干热风等棘手的情况,农场在采取应对措施时,顺便也帮我们农民把技术措施做到位了。我们种粮信心更足了!”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