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0日
首页
第07版:农民与法

大数据时代 如何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案情回顾】

闫花与逯大原本相识,后二人产生矛盾。逯大在某互联网公司的各个平台及网站上,以同一网名多次对闫花和其家人的名字、单位、岗位、年龄、生活作风等属于个人隐私且不愿对外公开的大量内容进行公开。某互联网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对逯大的侵害行为采取有效屏蔽、断开链接、封号等必要措施,使得侵害扩大。闫花将逯大和某互联网公司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后判决被告逯大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告闫花出具书面致歉声明;被告逯大和被告某互联网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分别赔偿原告闫花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该案原、被告双方均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法官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详细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将自然人的生物识别信息、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纳入个人信息保护范围,为全面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基本法依据。

该案系因“熟人”之间通过某互联网平台泄露个人信息而致侵权的典型案例。个人信息涵盖姓名、年龄、工作情况、生活作风等内容,个人信息的泄露造成原告闫花社会评价降低,进而侵犯了名誉权。

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一、提升警觉意识,防止个人信息“不自觉”泄露。不少个人信息的泄露都是在个人“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暴露于公众的视野,而个人对信息泄露的严重后果毫无预见性,但后果却让个人“吃不消”。因此,个人应当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警觉意识,注重保护个人信息轻易不外泄。

二、提升保护技能,防止个人信息被“偷窥”。一方面,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例如,尽可能少地让手机APP访问存储照片、通信录、地理定位、消费记录和快递等信息,避免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等。另一方面,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货比三家,选择合适的商家购买产品。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大数据杀熟,提高自身的价格敏感程度。

三、提升法律知识熟悉度,确保个人信息自我维权可实现。对于个人来说,一方面,要注意留存大数据杀熟、动态定价、价格操纵和个人信息泄露的相关证据;另一方面,了解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如《民法典》《网络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仅能够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和违法使用的行为,也能立即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或者定位侵权主体到法院起诉,依法维护好自身权益。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