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
首页
第02版:农民丰收节特刊

人参,千年流淌的史诗

本报记者 郭小宇 徐文君

写在前面

人参,“王者归来”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风吹稻浪,鼓点激昂。这个收获季节,呈现了吉林大地最美的丰收图景,更展现了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优美画卷。

以节助力振兴,今天,我们以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采撷白山松水间一株最美的花朵——人参,以飨读者。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我省是全国人参主产区、人参文化发源地。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人参文化精髓,通过实施人参品牌打造、培育、价值提升、文化传播等举措,使“长白山人参”成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眼下,吉林省正举全省之力,从源头抓起,引导行业自律,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更好培育维护人参品牌,加快构建人参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体系,彻底解决当前“人参卖成萝卜价”等问题,真正把长白山人参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参”机无限,未来可期。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作为三宝之首的人参,凝聚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与人参有关的生产劳动、医药饮食、经济贸易、民风民俗、神话传说、艺术创作等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人参文化。

历史文化

在古老习俗中的印记

人参是一味神奇的植物,不仅仅在于它的药效和药性,更在于它区别于其他植物而产生独有的文化。

西汉末年《春秋纬》有“瑶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泽之祠,则瑶光不明,人参不生”之句,把人参的生长与天象结合起来,可谓是人参文化的最初萌芽。

在吉林,人参文化独特而厚重。

据《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有人采挖人参。在长期寻采山参的过程中,长白山区的劳动者形成了一套包括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操作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多方面内容的独特习俗,在采参者中以口传身授方式相沿至今。

习俗必遵,山规必行。年过七旬、有40余年采参经验的“参把头”公方兴介绍,长白山独特的采参习俗是在漫长的时间堆垒之下逐渐形成。入山后要搭建老爷府,跪拜山神老把头求得护佑。“拉背”进山时,人数去时为单,三、五、七、九不等,以求归时为双,因为挖的人参也是“人”。抬参工具前边一律加“快当”快当扦子、快当刀子、快当斧子、快当绳子。发现人参,有仪式,一人喊山:“棒槌——”;同伴接山:“几品叶?”回答:“五品叶!”贺山:“快当!快当!”之后,用红绒绳系之,再开始抬参,而且必须抬大留小。有成熟的种子,要播于地下,留给后人。下山时,住过的窝棚不得拆掉,余剩的米盐不能带走,以留他人来用。也许人参奇特的药用功效,从始至终的采参规则,近似宗教的虔敬仪式等令采参人心生膜拜之意,从而生出一套沿袭至今的习俗文化。

每年农历六七月份,长白山山麓的采参人都会带上充足的食物和水,踏上采参的旅程,他们称之为“放山”。2008年6月,这种独特的、古老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省民俗学家曹保明表示,这一套沿袭至今的习俗文化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放山的种种禁忌,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长白山独特的人参文化,这也是放山人的崇拜信仰、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

医药文化

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我国有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有4900种左右,为什么单单有人参文化?长白山有2000多种植物,而形成神话传说的只有人参。

这离不开人参的药用价值。据人参文化研究专家通化师范学院孙文采教授2013年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参的应用史已有五千余年。十六国时前秦陇西安阳人王嘉在《拾遗记·炎帝神农》中这样记载:“神芝发其异色,灵苗擢其嘉颍。”“灵苗”即人参。

在古老的中药典籍中,人参的名字频繁出现,被称为“百草之王”。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千年来,中药典籍中人参都被奉为上品。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113首处方中,用人参的处方有21首。唐代药王孙思邀的《千金方》收载的5300首处方中,配有人参的处方有358首。

在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医药论著大批问世,其中与人参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他整理出67个运用人参的处方,就其内容精深和字数浩繁而言,“人参”项下所载数量超出了《本草纲目》中任何一味药。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收载的2218首处方中,含人参的处方为509首。清代许多中医中药典籍里,都把人参放在第1页第1味药的位置,使人参成为“中药之王”。

人参既是治疗药,又是保健品。人参被誉为“滋补之宝”,这并非言过其实。它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而长白山人参被应用的1700多年历史中,人们的基本共识是:人参是采天地之精华,具有大补元气、扶正固本、抗疲劳、抗衰老、抗缺氧、抗癌等多种功能。

传奇文化

在人文历史中的传承

人参的传奇文化最早见于《春秋运斗枢》的记载,南北朝时已形成人参传说的简单情节。《梁书》记载:“陈留孝子阮孝绪,因母病到钟山采参,鹿引获此草,服之遂愈。”《太平御览》亦载:“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有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但一人参枝首,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状,去之,后呼声遂绝。”

明朝李言闻作《人参传》,清代陆烜作《人参谱》,更是独具匠心,弥足珍贵。但要想内容鲜活生动,还必须走进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原始森林中,疲惫的放山人经过一整天跋涉奔波,只有到夜晚才能放松小憩。他们在篝火边说见闻、聊惊险、话感慨,形成了人参故事的蓝本。

近代以来,长白山地区成了大量人参故事流传所在。它主要是从事挖参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旧的盛传不衰,并不断产生新的人参故事。穿红肚兜的“人参娃娃”、头插红花的“人参姑娘”、善良的“白发老翁”等人物,以优美的形象、善良的品质、神奇的魔力,出没于深山密林,帮助辛苦的参农战胜敌人、增收致富,或获得爱情、健康和幸福。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老把头孙良的绝命诗在参乡妇孺皆知。孙良究竟是什么人?抚松县王德富等学者在山东省莱阳市穴坊镇西富山村找到了孙良的家谱与后人,参乡与梨乡都为之喜悦骄傲。2008年,北京奥体中心,故事短片《孙良闯关东》在吉林祥云小屋循环播放,每天有5万多人数观看。

从文学到文艺,从文艺到文化,从文化到文明。茫茫的原始森林,美丽的人参故事、古老的人参歌谣,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记忆中的永恒。

书籍《人参怎么吃》《中国人参实用宝典》,小品《老哥俩放山》《放山奇遇》,根雕《人参如意》《参缠万贯》,剪纸《百参图》《人参十二生肖》……人参文化融进了血脉,又酝酿为作品。

在日前举办的省歌舞团成立70周年专场演出中,一段曼妙多姿的舞蹈《人·参》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精彩演出使观众在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中多维度了解吉林人参文化、吉林地域文化。“人参是吉林的符号,它代表着吉林独有的民俗、历史。” 导演之一唐文娟表示,“我们用时尚手法重新包装,融入大量的传统东北舞蹈元素,让古老传说焕发新生。”

为庆祝第36届人参节,抚松人参文化展展出了2000多件藏品,网友在线上留言,“一定要到长白山去看一看!”

唐代诗人温庭筠也写过一首关于长白山的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其中有一句“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相信,流淌千年的人参文化,必将源远流长。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