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首页
第02版:特别报道

通榆:为土地请“保姆” 农民“甩手”增收

李桂华 本报记者 徐文君

今年,通榆县瞻榆镇前锋村村民赵红军将自家3公顷土地托管给当地家庭农场,成了“甩手掌柜”,干起小尾寒羊收购买卖。他笑着说:“土地就应该交给家庭农场,人家是行家里手,那些科技手段包括田间气象、无人机、大型机械使得贼溜,交给他们耕种,我相当于躺赢。”

如今,通榆县出现了“土地托管所”。这个“土地托管所”就是通榆县新型农业主体联合会,简称新农联。通榆县新农联统筹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整合资源优势,挑起了土地规模化托管经营的重担,农民由种地主体变成了“甩手掌柜”,新农联则成了土地的“保姆”。这种托管经营的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深度应用科技手段,在大幅提高土地产出前提下,通过让同质等量土地产出增值均等化,为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农民迈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固化经营成本,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

土地不流转,服务全包揽。赵红军依旧牢牢掌握着他家3公顷土地承包权与售粮的收益权,他所委托的李六家庭农场包揽了从种、管到收全流程生产经营环节,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帮赵红军完成了生产全过程。“今年村里有10公顷土地托管给我,春天签合同时候就有保底,保证农民每公顷不低于2万斤产量,要是达不到,就按一块钱一斤赔偿。”李六家庭农场李阳明告诉记者。

通榆县新型农业主体联合会会长王建福眉间尽是藏不住的喜悦:“我们连续3年托管农民土地1万多亩,土地保姆式服务,种下万亩田,只操少许心。”

通榆县新农联通过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能力提供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不仅让耕者有其田,而且还让其田尽其效,耕、种、防、灌、收全程包管,有效解决了个别村民种地难、种田不打粮等问题,实现了单个农户难以实现的高效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及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种田手段的实施,有效破解了农民增收难题,通过固化经营成本,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大华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赵华说:“一家一户土地太零散,无法接滴灌带,大型机械也无法作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地块托管重新整合、集中经营,一公顷土地多产5000斤不成问题,为啥呢?因为有的农民是靠天吃饭,托管出去是靠科技吃饭。”

金秋时节,由通榆县新农联统筹组织的涉及全县8个乡镇场、13个行政村,涵盖420户农民的809公顷托管地块,到处洋溢着丰收的讯息,整齐划一的玉米田引来众多农民观摩学习。虽然临近收获,可被称为“田间小卫士”的智能物联网监控电子设备依然伫立在田间地头,一刻都没有松懈。数字技术、智慧手段与农业服务实体的深度融合让大地涌动的潜能得到极致释放,更让农民亲眼看见了由此带来的大丰收景象。

产量提升幅度的决定因素是科技含量的高低,新农联专家团队从3月下旬起不间断深入托管地块进行田间管理、作物营养成分诊断及病虫害检测预防,以身示范教会了参与托管工作人员整地、耕作、灌溉、化肥配方等科学方法。“在托管过程中全程应用水科院近10多年来通榆当地科研成果,包括优化灌溉制度、科学测土施肥方案,今年预测公顷增产5000斤以上,最高超过1万斤。”团队首席专家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尚学灵说。

村民的好收成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而挑起这根“金扁担”的,正是日益壮大的通榆县新农联。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新农联历经三年,经过多方尝试探索,在以服务为宗旨、争取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环节集中起来,及时为农户提供“菜单式”“保姆式”生产托管服务,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为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效率。同时,把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不仅如此,新农联还通过多年磨砺注册了“丹江湿地”商标,今年品牌大米走进了北京超市,投入到产业链终端。

谈起农业托管经营的发展前景,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托管经营是全县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生动实践,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最有效结合方式,更是有效实行乡村治理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