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青
天亮了。眼睛一睁,65岁的刘桂花躺在床上,琢磨该如何度过新的一天。跟她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的许多老人一样,刘桂花承担了帮子女照看孩子的任务。再过一会,她的外孙汪思齐会在7点半左右起床。孩子10月份才刚满3岁,所以还没有上幼儿园,成天都需要人陪在身边。
梅城镇地处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汇合处,风景秀美。平日里,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刘桂花能做的就是带外孙去梅城大坝上散散步,再去逛逛小超市,如此消磨时间。陌生人多的地方外孙会感到害怕,大坝上重复的风景也难以满足孩子愈发旺盛的好奇心,而刘桂花自己的老年生活也基本被育儿所占据。
刘桂花本以为在乡下过日子就是这样,直到去年6月,梅城镇宝华洲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建成开放,看到里面丰富的游戏区、绘本区、活动区,孩子和她的眼睛都亮了。同时,驿站与社区的老年食堂、智慧健康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空间上彼此联通,当孩子在一边玩耍、学习时,老人可以在另一边吃饭、娱乐、享受医疗服务。
“今天还带孩子去驿站,午饭就在老年食堂解决。”这样一想,刘桂花兴致满满地起床了。
“一老一小”,各有各的难
上午10点40左右,81岁的宝华洲社区居民王平信步走进老年食堂,付款5元,吃到了猪脚黄豆、肉圆、炒蒲瓜、青椒炒臭豆腐、炒包菜5道菜。王平的儿女如今都在外地定居,不太会做饭的他成了老年食堂的忠实“粉丝”,甚至专门为食堂写了两幅书法作品:“社区食堂办得好,利国利民美名扬”。
“吃完饭,我还可以到棋牌室打打牌,打到下午3点钟,再去游个泳。”拥有如此充实的老年生活,自称“八旬老叟”的王平看上去身体健朗,精神矍铄。
如果说王平还只是因为不会做饭才需要老年食堂,那建德市李家镇龙桥村村民吴香兰则是必须依靠食堂的送餐服务才能“有口饭吃”。98岁的她摔倒后卧病在床,80多岁的老伴也自顾不暇,多亏有送餐员一顿又一顿地把热饭送到她的家门口。
“在建德农村地区,养老主要有‘三难’:留守独居老人吃饭难;优质养老服务覆盖难;传统养老观念改变难。”建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科科长朱福平说,“根据我的观察,一些老人有时做了一两个菜,会吃上好几天,生活质量很低。”
另一边,建德市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科科员方慧发现,在育儿问题上,当前,建德大多数农村家庭还是以家庭养育为主,而这一任务主要由老人承担。“在隔代养育的过程中,受观念、能力和资源的影响,农村老人大多无法做到科学育儿,这也会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在早期发展上与城市儿童拉开距离。”她说。
按传统思维,“一老一小”各自面对的难题会由不同主管单位分头解决,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当老年人还需要付出精力带孩子,他们又如何有时间去享受养老服务?朱福平曾设想:“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够把面向两种人群的服务结合在一起,有人可以帮老人照看、教育小孩,同时,他们自己也能得到照顾,那该多好!”而近年来,建德市出台的《“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2024年建德市婴幼儿养育照护服务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幸福方桌”扩面提质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正在让这种“一老一小”融合服务走进现实。
把养老、托育资源整合起来
一幢闲置农房改造后,楼下是老年助餐点,楼上是儿童绘本室;一排平房,左手边是老年食堂,右手边是婴幼儿成长驿站……在建德市农村地区,这样的空间被统称作“一老一小”融合服务驿站。
率先在“一老一小”融合服务上作出尝试的是李家镇。“我们李家镇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多,60岁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44%。2022年,我们启动了‘幸福方桌’行动,当时是想破解老人‘吃饭难’问题。同时我们观察到,村里的留守儿童也亟须得到关爱,所以我们在助餐点的基础上,打造了儿童活动室。”李家镇宣传委员尚飞说。
下午3点半左右,龙桥村村民王好好带着14个月大的女儿萱萱来到村里的“一老一小”综合服务驿站儿童绘本室。绘本室里铺着木地板,台阶和书架的边条皆打磨光滑,像萱萱这样还不会走路的小宝宝在里头爬来爬去也不用担心磕碰;五颜六色的软垫、玩具和丰富精美的绘本都是孩子们的“心头好”。王好好说:“以前遛娃就是抱着孩子在村里走来走去,现在她特别喜欢到绘本馆里翻书看。”
这样的绘本馆哪怕放到城区也毫不逊色,而龙桥村党支部书记杨满花透露,最初的想法只是不让助餐点楼上的空间闲置,打造绘本馆只花了两三万元。“为了以更低成本运营,我们还请当地的退休老人、有一技之长的爱心人士来志愿教学。今年3月份开始,基本上每周都有课程活动。”杨满花说。
“我是‘穿越时空’站在这里的。”87岁的龙桥村手艺人锦贤言语中透露着幽默感,他时常在这里给孩子们上书法课,并把村庄的过往讲给他们听。每个周末,李家中心小学教师项益娟也会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这里,给村里的孩子们上美育课。
“一老一小”融合服务驿站还承担着养老助餐功能。在李家镇,综合考虑老年人居住分布情况及地理位置因素,助餐服务由“中心食堂+助餐点+就餐点”构成,2022年实现镇域送餐全覆盖。
下午4点左右,在李家镇李家村中心食堂,管理员黄建国正指挥着送餐员李炯红、李国良等人将一份份晚餐打包进不锈钢桶装餐盒中,再放置到红色保温箱内装车运走。
“我今天要送24份餐到村民家里,送完大概需要40多分钟。”李炯红说。
老年食堂里还摆放着8张方桌。下午5点左右,陆续有村民前来用餐。在写着“想吃什么留个言,想说什么留个话”的留言板上,有村民留言:建议多增加一些有李家特色的菜品。食堂留言回复:已安排肉圆、笋干烧肉等。还有一些村民留言称赞道:“和年轻干部一起吃饭,感觉小孩就在身边,可以诉说心事”“送餐员真是好,不仅送餐到家,还帮我家打扫卫生,谢谢了”。
64岁的李家村村民叶爱玉经常带着4岁的小孙女来这里。小孩子放在李家镇婴幼儿成长驿站免费托管,老人家自己则可以去旁边的老年活动室下棋打牌,顺便在食堂吃个饭。
在驿站里,管理员洪燕正忙着将新采购的一批玩具整理好,包括摇摇马、仿真厨房、医生护士工具箱等。她说:“这些玩具是根据卫生健康局下发的清单采购的,专为0-3岁婴幼儿设计,材质很好。”
不只有功能齐全的空间和设施,驿站每周还会组织亲子、早教或儿保等活动。近期,镇卫生院儿保医生黄震刚来这里给家长讲解了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据方慧介绍,目前,科学养育照护活动与健康课堂等项目已在建德全市16个乡镇全面推广。
如何长效运营、深度融合?
在各地都在积极建设老年食堂的今天,一些村庄老年食堂运营不下去的新闻也时常出现。
“很多老年食堂运营不下去,无非就是一开始的时候,定价太低,甚至免费。同时,没必要村村都办食堂,有些村人少,平摊下来成本很高。”朱福平分享道,“之前,我们在全市找了近20家老年食堂,经过半年时间的成本核算,基本上确定了一荤一素的成本价。在此基础上,我们给乡镇设定了老年食堂最高限价,同时,通过中心食堂辐射N个助餐点的模式,有效控制了成本。在政府出一点、村集体筹一点、志愿者捐一点、老人付一点的机制下,资金获得了保障。”
然而,运营好老年食堂只是推进“一老一小”融合服务中的一个环节。尽管建德农村地区“一老一小”融合服务目前已取得了不错效果,朱福平坦言:“现在的融合,在场地、资源、活动等方面做得还不错,但离形成真正的服务体系尚有距离。以现在农村的客观情况来看,‘一老一小’专业服务人才和管理人员仍是比较缺乏的。”
同样是推进“一老一小”融合服务,位于城区的洋溪街道洋安社区就能实现集托育点、成长驿站、养老服务中心、便民食堂、智能养老院等服务于一体,并依照各自特点采取“公建民营”“第三方运营”“民建公助”等多种模式,同时与城区丰富的社会机构开展合作。
方慧表示,当前,农村地区婴幼儿成长驿站的活动主要是在政府支持下开展的,每月一次的频率算不上频繁,现阶段能取得的效果只是让农村居民先形成科学养育的认知。“而且驿站不能等同于专业托育机构,现在每家驿站每年有5万元的财政保障,用于日常开支。如果驿站想备案成为正式的托育机构,对场地、人员资质会有另外的要求。”她说。
但农村地区“一老一小”融合服务驿站的出现至少为服务老人和小孩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便于精准对接公益项目和承接各方资源。借助驿站等基层文明实践站点,自今年5月以来,建德市、镇两级“德润建德·17出发”文明实践直通车累计开通600余班次,服务了100余个偏远山村的1万余名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