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首页
第03版:特别关注

书写兴边富民新篇章

——集安市多举措推动边境村发展观察
王琳琳 本报记者 吴连祥

党建强边、产业富边、人气兴边、强基固边……近年来,集安市扎实贯彻落实“治国必治边”战略思想,切实扛起“国之重任”,多措并举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全市边境村人气日渐集聚,产业有序发展,环境更加宜居,呈现出幸福和美的景象。

强化党建,夯实兴边富民举措

边境村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区域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多重使命。因此,集安市以筑强战斗堡垒、强化组织保障为抓手,高标准推动工作落实。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把边境村党组织建设作为强边固防的重要内容,在抓领导促责任落实、抓帮扶促工作提升、抓党建促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成立兴边富民、促进重点边境村加快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促进边境村加快发展、边境村建设三年行动等系列政策措施,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向边境村倾斜转移。成立全省首个“边境村党政军警民共建共创工作站”,37个边境村全部评为三星级以上党组织。

多措并举促发展。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边境村实际,研究制定了《集安市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发展规划》《集安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分类推进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推动党中央和省委、通化市委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决策措施尽快落实。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联动乡里农创园,实现城乡“双创”平台融合发展。

实施“旅游+”,建设“四宜”和美乡村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因此,集安市围绕“旅游+”发展战略,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着力建设和美边境乡村,全市边境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吸引游客新的“打卡”地。

近年来,集安市聚焦和美乡村建设,按照宜居宜业宜养宜游标准,集中力量提升边境村水、电、住、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边境村村容村貌更整洁、生态环境更宜居、基础设施更完备。“美丽乡村”创建、“吉乡农创园”打造各具特色,成为各地学习的标杆。37个边境村通硬化路实现100%,移动网络和光纤宽带全覆盖。村内文化广场、边沟、排水渠、围墙(栅栏)等基础设施应建尽建,美化绿化亮化实现全覆盖。

围绕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全力推进重点村镇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科学谋划黄柏·葡韵小镇、下解放·援朝首渡等13个重点村产业发展定位,打造包装推介“鸭绿江畔二十八村”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开发实施产业类项目26个。投资1300余万元,开发“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红色民宿产业集群”“国门大集”等多个红色旅游项目。整合资源、连点成线,发展乡村民宿、家庭旅馆120家,成立5个旅游公司,直接、间接带动从事旅游产业人员1600人,有70%的边境村民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

凉水朝鲜族乡永泉村通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赏花经济与朝鲜族民俗文化等多业态融合,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打造玫瑰花田、向日葵花田、野生金达莱花海等景观,成为边境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城东街道下解放村地处中朝边境,是省级重点边境村。村党支部确立“党建引领、文化赋能、产业支撑”总体思路,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发挥边境地域风情优势,打造“旅游+”特色品牌。近几年,积极争取各类扶持项目、帮扶资金,发展产业项目,创造工作岗位43个,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

打造产业,注入兴边富民动能

产业兴旺是边境村振兴发展的源泉动力。因此,集安市确立“产业富边”发展理念,以顶层设计强化要素拉动,多措并举扶持发展高质高效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鸭绿江河谷地带春风早度,秋霜晚至,优良气候条件为边境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推动产业发展,集安市依托国家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鸭绿江河谷山葡萄酒顶级产区等“金字招牌”叠加优势,科学调整优化种植养殖多元化产业布局,培育发展人参、山葡萄、水果等3.4万亩,林蛙养殖沟79条,蜜蜂4646箱,渔业养殖1766亩。引导扶持边境农民发展蓝莓、五味子、板栗、蜜蜂养殖、渔业养殖等特色产业。同时,抓龙头企业带动,全面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拓展人参、山葡萄等农特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每年举办“野山参节”“冰酒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大力推介人参、冰酒等特色产品,提高“集安味道”的品牌影响力、知名度。

结合全市边境村实际,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民宿从业者培训、“巾帼助农直通车”进乡村等活动,提升边民就业创业能力;通过落实支边志愿者、公益岗等政策,为边境村发展提供人力支撑;通过开展冬捕节、映山红文化旅游节、花朝节等节事赛事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边境村观光旅游。

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中央和省级扶持项目+区域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做优农特产业,发展边境村集体经济项目26个,实现村集体收入598.6万元。省市县111名驻村干部累计争取各类扶持项目53个、资金3146万元,新增就业岗位943个,带动2500余名边民增收。

青石镇秋皮村按照“山上植树、林下种参、生态沟养蛙、水上养鱼、空间养蜂”立体发展理念,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户均增收1.4万元。

麻线乡下活龙村紧紧围绕“鸭绿江畔‘渔坞’之旅”发展定位,打造集边境风光、“渔坞”民宿、农事体验、创意工坊、乡土美食为一体的渔猎文化体验旅游村,发展“渔坞”集群项目6个,带动边民增收致富。

榆林镇地沟村围绕“太极圣境·神奇地沟”村屯形象定位,依托本地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宿、蓝莓加工、特色水果采摘园等项目,加快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游客有看、有吃、有玩、有住,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产业更兴旺、环境更宜居、乡村更和美。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边境村实现了美丽蝶变,一幅幅边疆美、边境安、边民富的时代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