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乡小城通榆县的温柔怀抱中,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边昭镇铁西村,它静卧于县城南大门,村旁近百年的四洮铁路见证了这里从荒芜到繁荣的华丽变身。
9年前,这里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村里困难人口111户195人,占总人口数的3.59%,人均收入多在2700元以下,村集体账户几乎为零。如今,村集体收入达100.28万元,人均年收入1.7万元。
9年前,这里是“盐碱地白花花,种子化肥不少搭,辛苦一年收不了啥”,如今,这里“旱可灌、涝可排、田成方、路成行”,旱涝保收。
9年前,这里的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全家坚守一亩三分田。如今,这里的村民手捧书本闻书香,传递着精神共富的食粮。
软弱涣散的“落套村”为啥摇身一变成了美丽宜居的富裕村?近日,笔者深入铁西村,探寻该村是如何走出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文明兴家”的独特路径,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织成绚丽多彩的美好现实。
治穷求富天地宽
从通榆县城出发,沿着长白公路约10余公里,远远就看到坐落在公路左侧的昭福家园小区:一排排崭新的六层小楼、独具特色的绿化景观,道路整洁,超市、村级活动室、卫生室一应俱全。一个原生态与现代气息融合的居民楼区正焕发无限生机。
在小区门口,笔者遇见了昭福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晓明,回忆过去,他思路清晰、感慨万千。
2016年,铁西村与腰围子村、五井子村共同实施易地搬迁,成立了易地搬迁三村联建项目。搬迁之前,由于铁路阻隔交通,涵洞夏季积水、冬季积雪,居民出行不便;村民收入微薄,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家家户户居住泥土房、砖瓦房,环境简陋。
搬迁之后,村民家家住进亮堂堂的楼房,有宽敞明亮、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新居和村部,绿化、硬化、美化、亮化配套设施齐全,配齐村级卫生室和文化娱乐广场、标准化消防设施、专业消防器材,组建物业安保消防队伍,形成覆盖新区、辐射区块的消防安全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村民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要想富,找出路。易地搬迁让铁西村搬出了新希望。拆旧区复垦出50公顷高标准农田,如今的耕地田成方、路成行,不仅提高了机械化使用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平均亩产增加100斤左右。目前全村共有抗旱灌溉井102眼,有效灌溉面积680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0%,提高了耕地的抗排能力。
过去的铁西村,地势高低不平,耕地不同程度存在盐碱。不甘现状的铁西人开始尝试“换地”。2021年,铁西村迎来了省城的“贵客”——吉林大学崔金虎教授,崔教授亲自坐镇,在土壤改良、种植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培训、实施。那时候的铁西村村民坚信“穷不生根,富会长苗”,底子薄、土地贫瘠,注定要干得更艰辛、更漫长……
铁西村认识到,把薄田变成高产田需要在多年的农耕方法上做文章。他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在有限的土地里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通过崔金虎教授的摸索实践,他们发现:盐碱地必须改良!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碳粉、河底泥,硬生生地将白花花的盐碱地改良成黑黝黝的产粮田。如今,靠农业起家的铁西人腰包鼓了,但他们又把致富的目光投向工业。
强村富民笑开颜
易地搬迁后,大批农民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018年,村里建起第一个私营企业——通榆县永峰制衣有限公司。
加工车间里,上万片裁片堆成一座座小山,在20多个工人堆里,笔者找到了正在裁剪的经理王军永。见到笔者,王军永打开了话匣子:“这批货是即将发往国外的订单,工期比较紧,所以我和工人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王军永生长在边昭村,17岁随父母到河北从事服装生产工作。2018年,积累一定经验的王军永听说家乡发展得特别好,而且回乡创业还有政策支持,决定返乡创业。
那一年,王军永投资30多万元,购买了服装加工设备,在易地搬迁三村联建小区昭福家园成立了通榆县永峰制衣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棉服、休闲服等加工制造。同时,还从事品牌服装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从外出务工做裁剪工人,到注册成立公司,尽管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波折,但是王军永凭借勤奋、执着和聪慧,用努力和实力证明了自己,并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2019年6月,永峰制衣有限公司被评为“通榆县就业扶贫车间”,累计带动就业208人次。目前,车间年产量7万多件,年产值200多万元。技术成熟工人每月可生产成品服装300余件,月工资2500元左右。
头雁领富众雁随
近年来,铁西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牢牢把握农村工作主动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积极探索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群众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盘活零散土地才能唤醒沉睡的资源。2021年3月,铁西村在全县率先注册成立昭福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实行股份合作制,村集体、村民等入社成员按比例持有合作社股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入股方式为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和劳动力入股。
铁西村以复垦出的50公顷高标准农田入股合作社,占比79%;共吸纳33名群众以土地和资金等方式入股,占比21%,入社群众数达到全村总户数的18.4%。合作社实行“积金积累、交易量返还和股金分红”的利益分配制度。村集体复垦土地入股合作社后,每年可增收25万元左右,合作社提取积金的20%用于自身发展壮大后,按照“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模式,将剩余收益全部按股返还村集体和群众,形成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共同体,改变村集体将资源简单发包租赁的低层次发展模式,打破小农户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状态,通过规模经营,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推动了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收入。
和谐共筑新家园
为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铁西村通过强化党群服务中心建强党组织,实行“网格化”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服务群众。
铁西村将搬迁群众以楼为单位划分为网格,整合社区“八大中心”管理人员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力量,推选出责任意识强的搬迁群众担任网格员,小区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是一级网格长,各社主任是二级网格长,楼栋长是三级网格长,网格员直接包联到户,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也利于社区管理。同时,为网格员免费配发移动终端,并积极组织社区网格员对安康综治APP操作进行测试培训,有效提升网格员履职尽责能力。另外,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邀请社区老党员、老乡贤、老教师参加社区党支部活动,大力开展“优秀网格员” “十星级文明户”“大美边昭人”“干净人家”等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引领作用。
结束采访,笔者深刻感受到:文明乡风浸润着每名铁西人,家家户户焕发新气象,展现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