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
首页
第02版:特别关注

做好“土”文章 壮大“特”产业

——通化县培育壮大地域特产品牌观察
常平 本报记者 吴连祥

一方水土一方“味”。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大有文章可做。基于这一理念,通化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培育打造蓝莓、林下参、甜糯玉米、红松松子等特产品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动能。

蓝莓、林下参、甜糯玉米、红松果仁……春节后返程,一份份产自通化县的土特产跟随游子“走向”四面八方,不仅传递着友爱真情,还昭示出广阔的消费市场。

“浆果之王”品牌亮

一簇簇颗粒饱满的蓝莓裹着薄薄的白霜挂满枝头,如同一颗颗宝石点缀在青枝绿叶之间,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走进光华镇蓝莓产业园区大棚,产业兴旺的气息扑面而来。

蓝莓又名“圆甸果”,享有“浆果之王”的美誉。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锌钙等微量元素,尤其富含花青素,具有改善视力、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通化县积极推动光华镇打造蓝莓特色产业小镇,多举措推动规模化种植、良种繁育、精深加工、采摘旅游等三产联动,使蓝莓产业成为助力产业振兴的“加速器”。

步入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公司收储中心,冷气与果香交织,工人忙碌有序。一颗颗挂着白霜的蓝莓经过清洗、分拣、包装,最终转化为一箱箱精美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现在共有7600亩蓝莓种植基地,盛果期单日产量100多吨,收储基地500名工人同步作业,每天30吨左右的鲜果从这里通过冷链发往全国各地。”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企业现有1.2万吨收储基地,4000吨产品深加工基地,产品涵盖鲜果蓝莓、蓝莓果汁、蓝莓果干、蓝莓果酱、蓝莓果酒等系列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小小蓝莓果,创富大产业。目前,通化县蓝莓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2024年蓝莓鲜果产量约6800吨,实现产值1.7亿元。

“百草之王”溢光彩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通化是典型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达77.1%。人参文化源远流长,采参祖师、老把头孙良墓位于通化县快大人参产业园附近,造就了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参之路”,具有发展壮大人参产业的独特禀赋。

2024年以来,通化县紧紧抓住全省推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围绕通化市人参产业千亿级发展目标,做足做好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门“功课”。

抓增量。严格林下山参仿野生种植审批流程,把好“好土”“好林”种好参的种植关,有效管控林下山参种植乱象。依托国有企业林地优势,选取林下山参繁育基地500亩,与农大科研团队合作,以“二马牙”作为主要种源进行优选繁育。将1.76万亩10至15年的林下山参,作为近期重点建设的基地。同时,加大道路、电力、通讯、监控、电子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用科技推动林下山参高质量发展。

提品质。着力培育吉林鑫业林下山参冻干粉精深加工企业,现已完成人参冻干粉保健食品生产许可的上报审批工作。深入调查,摸清全县林下山参深加工企业和产品情况,有针对性地培育2至3户深加工企业,实现二产“质”的提升。

扩销售。严格规范快大人参交易市场秩序,加快林下山参线下交易平台建设,把原有的展示场所改造为长白山通化林下山参线下展示体验店,依托杭州正京元300余家连锁药房的优势,将通化县林下山参销往浙江省主销区;在线上,依托京东、淘宝、天猫等知名互联网电商平台,注册成立长白山通化林下山参品牌官方旗舰店,形成林下山参营销的互联网专有平台。

截至目前,通化县人参种植面积9.79万亩,人参总产量达4125.8吨,全县人参全产业链总产值150.27亿元;大型人参加工企业3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开发出人参药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五大系列人参精深加工产品数百种。

“金米”产业富一方

通化县地处北纬41度、东经125度,属于“黄金玉米带”,全域具有发展甜糯鲜食玉米种植的优势。因此,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出台政策措施,引导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

推动产业发展,龙头带动至关重要。因此,通化县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形成“企业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行统一整地、统一购种、统一播种、统一肥料、统一收购种植模式。2024年,全县有8个乡镇搞起鲜食种植产业,发展鲜食玉米加工企业16户,共签订鲜食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带动一大批农户增收。

通化圣昌食品有限公司与金斗乡合作,2000户种植户与公司签订单,种植鲜食玉米1.3万亩,实现共赢。农民孙家成订单种植鲜食玉米,每亩地比种普通玉米增收300余元。玉米采收结束后,还到企业打工,增加收入。

“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鲜食玉米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红松果林巧“生金”

“看,漫山黛绿的红松,那树上松塔密密麻麻,松塔里的松子老值钱了。”在通化开往辽宁省丹东市的列车上,许多乘客望着通化县境内红松连绵的群山发出由衷的赞叹。

红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具。松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药用和食用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被誉为“绿金”。

通化县是红松的适生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松子热销全球。此时,三棚林业有限公司(原三棚林场)就依托经年累积的技术优势,大力繁育红松果林,经过数十年努力,现在拥有高标准红松母树林1.8万亩,企业年收松塔最高时达160万公斤,职工年均增收2万多元。

在发展现代林业的进程中,县委、县政府确立“生态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松果林,构建“红松+”产业格局,建设立体林下产业基地,新发展红松国储林7500亩。同时,着力拓展产业链条,建设立体林下产业基地,进一步延伸红松林经济价值,着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

在大泉源村一处山坡上,一棵棵红松大苗挺立在山间,威灵仙在红松苗间自然生长。这是森通实业发展集团公司打造的“红松+”产业基地。红松大苗通过嫁接缩短结实期。红松大苗间,夹种着红松小苗,长几年以后可以卖大苗。在红松郁闭之前,森通公司还利用红松苗株间的空地,仿野生间作长白山道地药材威灵仙。威灵仙的茎叶春季可以当做山野菜,5年生根部可以入药,综合效益显著。

“北国宝树”,松果飘香。如今,通化县围绕红松发展的产业项目日渐成熟丰富,走出生态美、产业兴、林农富的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