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白山市浑江区围绕高质量发展内在需要,系统性谋划部署、创造性贯彻落实,坚持干字当头、实处入手,奋力扛起浑江作为主城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中的使命担当。
全力攻坚 抓项目 促提升
坚持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全面加快项目建设。紧盯新建项目抓开工,对今年新开工的20个重点项目,责任部门利用好“冬闲”,加快推动图审、许可、用地等前期手续办理,确保新建项目如期开工,力争汉庭酒店等10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紧盯续建项目抓竣工,实时跟踪监测16个续建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阻碍,抓进度、抓验收、抓投营,年内泰安湖康养院等12个项目要实现竣工。
紧盯谋划项目抓转化,发改作为牵头部门,要健全“谋划一批、申报一批、推进一批”的滚动申报机制。对目前已谋划的59个项目按成熟度划档定级,前期工作完善的优先申报各类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可研、初设前期,年内项目转化率要达到30%以上。全面强化对上争取。把对上争取作为今年考核各镇街各部门工作情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全区动员,充分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基调发生的重大变化,全力向上汇报对接,最大限度争取资金和项目,到位项目资金1.5亿元以上。全面做好谋划储备。由区政府常务牵头集中式推进,坚持自上而下点题与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充分结合政策导向、招商对象、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主动围绕银发经济、低空经济、冰雪经济等方面,筛选储备一批有时间跨度、资金维度、产业深度的重点项目,建好接替有序、梯度推进的项目储备库,确保全区动态储备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在库项目规模始终保持在37亿元以上。
突出重点 抓园区 强产业
把园区建设作为第一战场,把产业集群扩量提质作为发展第一路径。
加强园区承载。全力推动科创园、轻工业园、医药园起步区一期基础设施年内建设闭环。加强与市级部门对接,确保配套污水管网及时接入、消防通过验收。通过新能源消纳、优化燃气管网布局,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全力助推已签约企业顺利入驻。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推动园区市场化运转,提高园区的资本运营、产业培育、招商引资能力,力争全年新签约4家企业入驻园区。
加快工业升级。加强工业监测分析,帮助东圣焦化等重点企业技改提能、开拓市场,争取收窄降幅,由负转正。对20户重点培育企业强化包保帮扶,包保领导、责任部门要联动发挥作用,杜绝“打卡式包保”,真包实保扫清市场需求不足、融资困难等障碍,为种子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年内力争区属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0户以上,新增3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建强产业集群。人参产业重点推动相关企业实现“长白数参·中参一期”市场化销售,依托市区一体优势积极建设数字化平台、金融担保平台和品牌销售平台,立足市场端发力,进行有益探索。文旅产业重点围绕三道沟镇渔猎文化小城镇,强化景区创建和品质提升,细化实施方案,从“以建为主”向“建管营并重”深化。同时,深入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加快老虎山王凤阁密营地认定,启动七道江会议纪念地开发建设规划,联动建设红色文化影视基地。
医药健康产业重点依托吉林冠瑞拓展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深化与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研产学”一体化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围绕圆枣子、食用菌、桑黄等引入精深加工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助推天安储能项目运营,与市级共同推进建设玄武岩产业园。未来产业重点围绕低空经济等战略性产业加强前瞻布局,加快推动航天北斗超级算力中心项目。
内培外引 抓招商 激活力
不断完善机制,促进招商。今年把组建域内外专业化招商队伍作为商务部门和开发区牵头的重点工作。
强化部门招商协作,建立区级项目资源、招商机遇数据库,指导镇街、部门分区块围绕园区有针对性进行招商。对已明确的23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清单,排出优先等级,落实专班专人,主动对接需求,全程做好协调服务。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知名企业聚集区、产业链优势区叩门招商。2025年力争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低于24个,形成产业固投增速不低于10%。深入挖掘潜力,促进消费。协同市级部门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力争新增5家以上限上商贸企业。加快与市级合作推进电商直播产业基地建设。
高质量建成板石、泰安湖等医养综合体和托育中心,继续增设市民食堂和老年助餐点,扩大养老托育消费供给,引入品牌运营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新业态。把握沈白高铁通车机遇,完善冰雪文旅产品供给,超前研判新增市场群体需求,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
把握机遇 抓改革 破难题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妥善承接综合执法权下放的基础上,重点在市区两级产业协同招引、项目联动包装、收益合理分配、统筹职权下放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
对已梳理的8项建议对策进一步完善,积极对接解决。深化推进国企改革,强化市场化运营能力,江成集团今年要力争AA级企业信用评定,旅发公司要重点谋划推进4个经营性文旅项目,实现运营收益增幅50%以上。
做优营商环境。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再造项目管理流程,抓实项目包保,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真正着力构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四到”服务体系。拓宽开放渠道。积极鼓励扶持浑创谷等9家外贸企业优势产品做大出口,发展跨境电商业务,争取年内外贸突破1亿元。
进一步拓展吉浙对口合作,举全区之力推进示范培训基地建设,系统化落实《1+1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核心课程设计、师资培养、教学点位打造,与吴兴区国有平台公司对接,全面加速边境村二期合作项目落地和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招引,全力打造吉浙对口合作“升级版”。加力盘活资产。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扩大债贷结合项目融资范围,全力盘活中天产业园、三道沟长川半岛存量土地等闲置资源。涉农镇街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规范镇街(村)土地租赁管理,标准化实施土地年租金管理,区政府制定出台年租金全额返还激励制度。探索统筹农村碎片化的林、田、房等闲置资源,出台办法引入乡村合伙人集中开发利用,解决碎片化资源难整合、社会资本难引进、优质资产难变现的“三难”问题。
坚持不懈 抓三农 促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大力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固在12.3万亩以上。
做强精深加工,引导各涉农镇街积极培育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特色美食等富民产业。全力开发红松果短育期种植等林下经济项目。做大特色种植养殖,年内水蛭养殖新增200万尾以上。加快延伸五味子、桑黄等农特产品产业链,加强对上争取,完善“低温加工—仓储保鲜—冷链配送”冷链物流体系。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扎实推进重点边境村建设三年行动。聚焦“四好农村路”,谋划实施兴红路扩建工程,谋划G331沿线通屯通景点支线路建设。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力争启动东西村全域拆迁安置,年内创建“百村示范”村3个。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20个,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