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吉 盛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发展对人才培育、技术革新与社会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强调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职业教育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
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教融合紧密、专业设置灵活、服务导向鲜明等特征,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发展存在显著的价值契合。
然而,当前民办高校服务乡村的实践仍面临主体协作松散、资源共享机制缺失、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探究民办高校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厘清应用型民办高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促进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内涵与特点
201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就对我国地方部分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变发布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2016年我省有9所高校整体转型应用型高校,此外还有24所高校在二级学院和专业集群等领域进行部分应用型转型,而在这其中民办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占比约为50%。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调的重要一环,其核心使命在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教育理念同公办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不同,更加强调“能力为先,适用为本”,故此应用型民办高校具备可以紧跟区域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用“讲练结合”的模式代替传统的单向授课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精准定位学校培养目标,聚焦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目标
乡村振兴始终作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领域,相继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多个指导意见及相关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指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此外还对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可见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贯彻落实的过程之中,是在逐步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形成‘千村千面’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有机统一。”
应用型民办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应用型民办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之下,其凭借着灵活的专业机制设置和高度的产教融合的优势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应用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多以实践为导向,以适应地方产业和学校自身特色为支撑,为乡村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在技术支撑方面,应用型民办高校通过构建技术转化中心等平台,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与当地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例如针对当地特色在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技术、数字化乡村治理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乡村企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应用型民办高校更多强调实践教学,更多地组织师生团队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新媒体营销等工作,这不仅将课堂移入了祖国的大地上,同时也提升了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产业协同层面,应用型民办高校更加注重与当地政府建设乡村产业相关配套设施以构建其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乡村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升级,同时还有助于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在整体协同构建的过程之中,更能激发出乡村内生的经济动力。在文化振兴领域,应用型民办高校则尤为重视乡土文化的价值,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非遗传承等专业的介入,有助于乡村传统文艺、手工业等的复兴与整体乡村文化空间的构建与塑造。通过实地调研方式,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师生团队能更加直观参与到诸如村落景观改造、乡村文化博物馆建设等项目,这样既保护了文化遗产,还能够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与价值底蕴。此外,依托应用型民办高校自身的继续教育学院等开展的乡村干部培训班、新农人培训等公益项目,也能直观改善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
应用型民办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加强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抓手。随着乡村产业升级与基层治理现代化需求日益迫切,亟需既掌握专业技术又熟悉乡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民办高校应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立足地方经济特点,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乡村需求导向的人才供给体系。
在专业设置上,需重点布局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运营、乡村文旅策划等特色方向。例如,开设智慧农业专业群时,可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模块化课程,将物联网管理、农产品溯源技术等前沿内容融入教学。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地共建产业学院,整合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技术资源和高校智力优势,形成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与此同时,应用型民办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乡村服务学分制度,将学生参与乡村实践纳入学分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乡村需求的契合度。
深化校地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应用型民办高校在乡村振兴中通过校地合作机制创新,能够有效整合双方资源优势。校地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例如成立乡村振兴联合办公室,定期组织地方政府部门、农业企业代表与高校专业团队开展需求对接。通过共建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可将高校的智力资源精准匹配到乡村产业升级、生态治理等具体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可针对县域经济特点开发定制化课程体系,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联合龙头企业开设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等特色班,为乡村输送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校地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是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善,这就需要构建有地方政府引导、应用型民办高校主导、地方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积极政策来鼓励应用型民办高校参与到当地的乡村振兴项目之中,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专项基金来保障校地合作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此外当地政府还需要积极推进利益分配制度和风险分担制度的完善与落实,以确保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都能够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最终形成教育、人才、产业三者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格局。
(作者李松吉系长春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盛勇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