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兴边富民战斗堡垒,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集安市聚焦基层党员流动性大、党课形式单一、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通过建强红色阵地、构建特色教育、打造共建联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党员教育模式,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建强“红色阵地”
强化理论武装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集安市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建工作方针政策,依托市委党校和乡镇、街道党校,采用“内育+外聘”“竞课上岗+优质课程”模式,提升党员教育课程质量。目前,已组建80人讲师队伍,打造93门优质课程。
深挖地域文化底蕴,植入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博物馆、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治安村抗联军校等红色教育阵地,形成涵盖思想理论教育、历史文化传承、红色记忆赓续等5个红色教学点。围绕域内丰富的抗联、抗美援朝遗址遗迹,打造4条集红色文化体验、红色基因传承、党性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研学线路,将红色地标转化为“红色课堂”。采取专题辅导、案例教学、分组研讨、实地教学等方式,举办农村党员专题培训班33期,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深化“课程教育”
增强党性修养
在党员教育工作中,集安市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培训的首要内容,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要会议精神宣讲活动,并将《国家安全法》宣传到企业、学校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增强了党员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为满足不同层级、类型党员的需求,制定“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边境政策”课程方案,将“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沉浸式”学习,提升党员政治理论水平。
创新教育模式,优化干部培训。依托杨靖宇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围绕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文化保护、国防安全、古树遗风五大版块,创新“现场、体验、影像、理论、访谈教学+总结提升”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精心打造教育课程。2024年,累计承接培训500余期,受训2.5万余人次,并承接中组部中青班和四部委联合班研学活动。
构建“治理联盟”
赋能经济发展
近年来,集安市组织、宣传部门共同发力,积极打造“治理联盟”,组织开展“军警民”联建共建活动,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聚力赋能。
选派37名军(警)官兼任边境村党组织副书记,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同时,对群众进行边境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构建军警民一体化边境管理体系。通过党课联讲、知识联学、活动联过等措施,教育党员群众6000余人次,增强了边境地区党员的理想信念。
依托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打造“沿江党建发展联盟”为契机,构建“支部定方向、党员作示范、农户共参与”的联动体系。积极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实用技术培训、推动产业致富等服务,带动边境党员发展人参种植3.4万亩、林蛙养殖沟79条,助力6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