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本报记者 徐文君
夏日的舒兰市法特镇魏家村,田野间涌动着蓬勃绿意。肉葫芦肥硕的叶片下,饱满的果实正悄然生长,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看似平凡的“甜葫芦”,正以独特的方式撬动乡村振兴,铺就一条通往富裕的“金色”坦途。
魏家村的致富密钥,藏
在肉葫芦从田间到车间的价值跃迁中。去皮、切条、晾晒、烘干、硫化,一道道精细工序让鲜葫芦蜕变为洁白柔韧的干瓢珍品,成为远销日本、韩国的腌制佳品。
村党支部书记雷秀梅算起收益账,字字真切:“全村7亩葫芦地,年产干瓢6000多斤,经大连外贸企业收购,按每斤15元计算,年收益稳稳超9万元。”这串数字背后,是村民在田间地头的精耕细作——从掐除侧蔓到采摘加工,每个环节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支部引领、农户参与”的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捧起“金饭碗”,年人均收入增长约5000元,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法特镇临江而居,松花江的滋养赋予这片土地平坦的地势、丰沛的水源与肥沃的土壤,恰是肉葫芦生长的天然温床。镇政府立足这份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在魏家村培育出特色种植的鲜活样板。如今,“小葫芦转动大产业”的经验正蓄势辐射,计划在全镇推广。配套服务持续完善,标准化种植水平稳步提升,只为让更多村民搭上特色农业的快车,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魏家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正是激活乡村活力的核心引擎。当乡土大地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小小的肉葫芦
便释放出惊人能量——它不仅登上了海外餐桌,更在村民家门口扎下致富的根基,勾勒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富民兴村路径,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田野间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