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
首页
第02版:特别关注

一域清流润民生 满目青山引客来

——龙井市白兴东生态清洁小流域探索生态富民密码

崔秀佳 本报记者 侯春强

盛夏龙井,山峦叠翠,碧水潺潺。

走进龙井市良田百世运动假日园区,海兰江支流清澈见底,两岸生态护坡上紫穗槐随风摇曳,游客在亲水步道惬意漫步,村民在朝鲜族特色民宿热情迎客。

这个曾因水土流失困扰发展的白兴东小流域,如今已是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4A景区。而这一蝶变,省水利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省水利厅立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科学决策、系统谋划,指导龙井市将该流域确定为“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项目,统筹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区域发展融合,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水土保持+”引领 撬动企业力量共建

在“生态立市”战略引领下,龙井市勇于探索,在白兴东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创新实施“水土保持+”模式,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这一过程中,龙井市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撬动当地企业资本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龙井汇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积极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代表。

政府先行,夯实生态基底。龙井市水利局投入专项资金537.72万元,为小流域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长达2031米的生态护岸工程构成了示范区的“骨架”,摒弃传统硬质化做法,融入植物谷坊、生态堰、人工湿地等多项生态智慧型设施。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全世民介绍,这些设施共同构成一个科学的水土保持系统:植物谷坊有效减缓水流、拦截泥沙;生态堰利于调节水位、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人工湿地则如同天然的过滤器,显著提升区域水质。治理后的河道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蝶变,也为后续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质的生态环境。

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当地企业,龙井汇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运营主体,积极投身于水土保持的深化和运营维护工作中。园区以白兴东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生态基底,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发展模式,成功将水土治理与产业运营相结合,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生态与文旅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544万元,精准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提升。其中包括建设七座水系沉淀池及1500米雨水收集毛石排水沟。“这些沉淀池能有效拦截泥沙,经过三级沉淀后,出水水质可稳定达标。毛石排水沟则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将山坡雨水有序导流至沉淀池,既防止了坡面水土流失,又为区域绿化灌溉储备了水源,实现了水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全世民解释,企业的资金注入和精细化运营,使得水土保持工程的效益得以延续和放大。

协同创新,打造共赢景观。在边坡治理方面,更是体现了“水土保持+”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完美结合。运营方龙井汇升公司投入284万元,采用格宾石笼技术进行防护——用本地卵石填充金属网箱为坡面披上坚固“铠甲”,同时在石笼间隙科学栽种金娃娃萱草、百日草等观赏植被。高达95%以上的植被成活率,使得原本单调的边坡化身为绚丽的花海。这种“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模式,既稳固了山体、有效防治了地质灾害,又形成了一条靓丽的生态景观带,显著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环境品质和旅游吸引力,为企业未来的文旅产业发展积累了核心资源。

依托景区建设 规划打造科技示范园区

龙井市良田百世景区,作为集现代农业、生态体验与朝鲜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正成为“生态立市”战略下的创新实践标杆。

景区整体构建出“一带、两园”的功能布局。海兰江支流生态景观带作为生态主轴贯穿全域,连接起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和生态度假园两大核心区域。

依托白兴东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省水利厅根据景区主导功能进行规划,通过“生态 + 运动 + 文旅”融合模式,规划分为“三区”: 水土保持科普宣教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核心示范区、生态旅游观光区,良田百世园区形成“一带、两园、三区”空间格局。

园区聚焦科技示范与水土保持科普,通过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等科技手段,向游客和农户展示节水控蚀的现代农业技术。依托园区超过90%的森林覆盖率,以“体育+文旅”和“民俗+文旅”为主题,将格宾石笼护坡、雨水回用设施等水土措施融入景观设计,使生态保护成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游览内容。

如今园区三区联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2023年园区游客34.4万人,旅游总收入1029万元;2024年游客增至45万人,收入达1700万元。”良田百世景区管理人员陆璐自豪地说,“这充分说明,良好生态环境就是吸引力,水土保持为园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好生态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本。”

产业融合 释放生态经济红利​

园区的建设发展,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周边群众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园区为周边东明村等村落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涵盖种植养护、旅游服务等领域。61岁的村民高世伟在园区工作多年,“这个季节主要修剪树木、清理草坪,在家门口上班,一天150元,一年8个月能赚3万多元,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像他这样在园区就业的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园区还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就业创业能力。2021年,王德胜来到这里,每月工资3500元。“每年春耕完,利用农闲时间打工,在这里不仅学了种植技术,还增加了家庭收入。”像王德胜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逐渐成为懂技术、爱生态的新型农民。

生态效益持续释放,让“延龙图新区”核心旅游生态度假区名片愈发闪亮。景区获评国家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等称号。周边发展起多家民宿和采摘园,形成“景区 + 农户”模式,让更多人享受生态旅游红利。​

站在园区观景台远眺,500公顷区域内,青山环抱绿水,场馆点缀其间。全世民感慨:“小流域治理治的是水土,聚的是民心,兴的是产业。”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价值转化,从单一防护到多元融合,白兴东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实践证明: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富民工程;小流域治理既能守护绿水青山,更能孕育金山银山。​

夕阳西下,海兰江泛起粼粼波光,倒映着岸边绿树红花,回荡着游客欢声笑语。这幅生态与发展共生共荣的画卷,正在龙井大地徐徐展开,书写着新时代“两山”理念转化的生动篇章。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