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
首页
第05版:专题新闻

凌凤楼:深耕水稻育种38年

在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今年举办的吉米金穗“五大经典”领航行动获奖名单中,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凌凤楼的名字格外亮眼——凭借在水稻育种与制米技术领域的深耕与突破,他当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从1987年与水稻育种结缘至今,38年时光里,他育成62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为吉林大米品质升级注入“科技基因”。近日,我们走进他的实验室与试验田,听这位“稻田科学家”讲述科研与匠心交织的故事。

初心:38年只做一件事,从“高产”到“优质”转变

“一辈子就干好一件事,值!”采访刚开场,凌凤楼的话便透着一股执着。1991年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顺理成章投身水稻育种领域,最初的研究核心是“高产”——在粮食需求迫切的年代,让稻田多产粮是他的首要目标。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悄然转变。“超市里,消费者挑大米先问‘好不好吃’,而不是‘能产多少’。”凌凤楼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果断将研究方向转向“优质食味”,提出“好吃、高产、抗病”的育种新目标。他指着实验室里的水稻种质资源库介绍,这里保存着1.7万份水稻资源,其中近6000份携带优质食味基因,“这些‘基因宝库’是培育好品种的底气,吉林大米要打响品牌,品种根基必须扎牢”。

育种:基因聚合+技术创新,打造吉林大米“明星品种”

稻米的口感与营养,核心在品种。为了让吉林大米形成独特优势,凌凤楼团队走出一条“传统育种+现代技术”融合的道路。通过杂交、回交等传统手段,结合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现代技术,他们将优质食味、抗病、抗逆等基因精准“聚合”,培育出多个“明星品种”。

其中,吉农大667堪称“王牌”——其食味值达到90分,连续3年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口感软糯香甜,可与日本越光、泰国香米同台媲美;吉农大531获得黑龙江国际大米节银奖,且在吉林中熟稻区实现亩产超千斤,兼顾品质与产量。针对吉林寒地稻区、西部多盐碱地的特点,团队还培育出耐盐碱、抗低温的品种,让西部盐碱地也能种出“好米”。“我们的品种要‘接地气’,能适应吉林的土、吉林的天,才能真正帮农民增收、帮产业增效。”凌凤楼说。

工艺:全流程技术配套,让好品种发挥“最大价值”

“好品种只是第一步,从稻田到餐桌,每一步工艺都影响着最终口感。”在凌凤楼看来,稻米品质的提升,需要育种与工艺的“双向奔赴”。为此,他带领团队在制米产业链下游持续创新,构建“优质品种+配套技术”的全流程方案。

在种植端,团队研发绿色轻简栽培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让稻米保留天然香味;在采收与仓储环节,推广“霜前采收、低温风干”技术,避免稻米氧化过快、营养流失、口感下降;甚至延伸到消费端,联合企业研究不同电饭煲的烹饪参数,形成《吉林优质大米烹饪指南》,让消费者在家也能煮出软糯香甜米饭。

万昌镇昌盛米业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该企业采用吉农大667品种,搭配凌凤楼团队的绿色栽培与低温仓储技术,使产品出米率提高了3%-5%,远销北上广等地,年产值提升20%,还带动周边种植10余万亩,成为吉林大米优质化种植的“样板”。

转化:从实验室到田间,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谈及科研成果转化,凌凤楼坦言曾遇过“坎儿”——最初企业对新品种不信任,担心“好吃不高产”“适应不了本地气候”。为了打破僵局,他带领团队在全省建立20多个示范基地,“让农民亲眼看长势、亲手摸稻谷、亲口尝米饭”。

如今,凌凤楼团队培育的品种已在全省30多个市县推广,吉农大667、531、538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1400万亩,增产稻谷5亿斤以上,带动农民增收超15亿元。“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跟着产业需求走。”现在,凌凤楼每周都会抽2-3天去田间或企业,解决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加工中的精度控制问题,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服务产业发展。

匠心:以荣誉为动力,瞄准“比蛋糕还好吃”的新目标

当选“吉林大米十大制米工匠”,凌凤楼认为科研能力是核心支撑:“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科研就是通过一次次试验突破技术瓶颈,把‘好’变成‘更好’。”这份荣誉也让他更清晰未来方向。

在谈及未来3-5年的规划时,凌凤楼眼神坚定:第一步,培育抗倒伏、高米率的东北长粒香品种,解决当前种植中的“倒伏减产”“出米率低”痛点;第二步,通过分子技术让普通品种“变香”“耐盐碱”,拓展优质稻种植范围;最终目标是,实现“吉林大米比蛋糕还好吃”,让消费者“吃一次就忘不了”。

“吉林大米的品牌口碑,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一代代人用科研和匠心种出来的。”采访尾声,凌凤楼望着窗外的试验田,稻穗随风摇曳。这位深耕稻田38年的科研工匠,正以坚守与创新,为吉林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