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欣 本报记者 侯春强
金秋九月,硕果盈枝。梨树县依托其丰厚的农业底蕴与独特的生态资源,以创新之姿探索文旅融合的崭新径。9月16日,梨树县南河房车宿营地内人声鼎沸、炊烟袅袅,一场以“共享丰收,品味南河“为主题的长桌盛宴热烈启幕。这不仅是一场美食的聚会,更是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文旅实践——它以最具烟火气的方式,将乡土文化、农业物产与旅游体验巧妙嫁接,标志着梨树县以“小切口”推动“大转型”,正式迈入以特色营地经济驱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新阶段。
构建“文旅+”融合新模式,让资源活起来
南河房车宿营地自规划建设之初,便确立了“根植本土、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本次“丰收宴”的成功举办,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为将活动打造为展示梨树魅力的“流动窗口”和“鲜活名片”,营地运营团队深度联动全县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知名餐饮企业,构建了一个“文旅搭台、农业唱戏、美食增色、消费联动”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食材选择上,坚持“就地取材,时令鲜供”。精选刚从田间采收的新鲜梨果、蔬菜等本土食材,让游客第一时间品味“梨树鲜滋味”,同步推动本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转化,优质玉米、黑土地产出的土豆、豆角、本地散养的小鸡等,不仅确保了菜肴极致的鲜美与原味,更直接推动了“农田到餐桌”的供应链优化,减少了中间环节,让农民增收、让游客尝鲜,实现了农产品价值的高效转化。
在餐饮体验上,突出“技艺展示,文化赋能”。活动特邀县域内历史悠久、口碑称道的“老字号”铁锅炖品牌全程参与。其专业厨师团队在现场架起传统灶台,公开烹制过程。从食材处理、下锅翻炒,到控制火候,每一道工序都成为可观赏、可互动、可记忆的文化展演。香气四溢的小鸡炖蘑菇、肥而不腻的五花肉炖酸菜、鲜美醇厚的铁锅炖大鱼、软烂入味的排骨炖豆角等一道道经典东北菜,不仅满足了食客的味蕾,更成为传播东北饮食文化和梨树乡土风情的有效载体。这种“食材本土化、风味特色化、体验场景化”的有机统一,极大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打造有温度的服务样板,让游客“暖”起来
文旅产业的核心是人,极致的游客体验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南河房车营地始终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贯穿于运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本次“丰收宴”活动中,“家一般的温暖”成为众多参与者最深刻的感触。
活动现场,长长的餐桌在营地的开阔地带一字排开,点缀着丰收的瓜果和质朴的装饰。来自全国各地的房车车友、自驾游客与当地居民比邻而坐,宛如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大家分享旅途见闻,交流露营心得,并对每一道送上餐桌的菜肴报以真诚的赞叹。营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穿梭忙碌,不仅确保了餐食的及时供应,更在细节处彰显无微不至的关怀:及时添加的保暖设备、热情周到的路线指引、耐心细致的答疑解惑。
“自从来到梨树,遇到的都是感动。”一名来自外地的车友感慨道,“工作人员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车友照顾得无微不至,提供了一切可能的便利,让我们有了‘到家’的感觉。今天这顿长桌宴,吃的不仅是地道的美味,更是梨树人民沉甸甸的情谊。”车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感动,并表示一定会再次带家人和朋友重游梨树,进行更深度的体验。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口碑传播,是对营地服务品质的最高褒奖,也诠释着梨树县塑造“暖心文旅”品牌形象,为梨树县旅游服务的提质升级树立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南河样板”。
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让效益“实”起来
南河房车宿营地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全县上下系统谋划和鼎力支持。自项目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全县各职能部门及乡镇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其中,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这种“全县一盘棋”的保障机制,不仅为营地的成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管理、服务、宣传、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平台,成功孵化了县域精品文旅IP。
更重要的是,营地有效地实现了“引客入梨”和提振消费的双重初始目标。通过“文旅出圈”吸引外部流量,通过“产品出县”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通过“惠民出效”让百姓共享发展红利,通过“工作出彩”锻炼了干部队伍、提升了治理能力。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梨树县以文旅促发展、以融合促振兴的生动实践。
以点串线带面促进全域发展,让未来“亮”起来
梨树县并未满足于单一营地的成功,而是以其为战略支点,积极探索“以小营地撬动大文旅”的全域发展新模式。南河营地通过举办“丰收宴”等主题鲜明、体验感强的活动,成功实现了“自然风光+文化体验+美食消费+休闲度假”的多元业态融合。
南河房车宿营地正主动承担起全县文旅资源串联枢纽的功能。凭借其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和吸引力,有效地将游客引导至周边乡镇的采摘园、农家乐、历史遗迹、自然景区等。一个以南河营地为核心节点,辐射周边众多景点的“微度假目的地”和“文旅消费圈”正在逐步形成,有力推动了县域内原本分散的旅游资源“串珠成链”,从“单点发力”转向“组团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