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彤 本报记者 侯春强
秋意渐浓,丰收在望。9月末,农安县前岗乡小桥村路旁,金黄的万寿菊迎风摇曳。不远处,小型引调水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挥舞铁臂,工人正进行管道热熔作业,一座座基础设施已初见轮廓。
一条新的“水脉”——农安县2025年小型引调水工程供水管线正在农安大地延伸,它要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城乡之间的供水壁垒,这项紧锣密鼓推进的民生工程,承载着村民对从“有水喝”迈向“喝好水”的深切期盼。
民之所盼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
“民之所忧,政之所向。”饮水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农安县始终将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已成功推动11个行政村供水管网接入城市供水管网,让6500户约1.6万村民率先告别地下水、喝上优质水的基础上,农安县水利局并未止步,他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为核心思路,积极谋划了一批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的骨干项目,旨在让更多农村百姓共享优质水源的发展成果。
农安县2025年小型引调水工程,正是这一系列谋划中的重点工程之一。据工程资料显示,该项目将新建加压站9座,利用现有管理房改建加压站51座,铺设输水管线总长达196.49公里。此外,还将配套建设大量附属设施:新建闸阀井138座、排气阀井134座、排泥阀井57座,改造现有管理房29座;建设钢筋混凝土清水池1座、20吨不锈钢蓄水池50座;配备无负压供水设备67套、减压设施3套、消毒设备58套;更换计量水表近2.9万块,并安装视频监控114台、室温传感器38台以实现智能化管理。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庞大的工程量,更是农安县委、县政府兑现民生承诺的决心和力度。
破解难题
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农安实践
“目前,农安镇、前岗乡51处小型供水工程并入城市供水管网项目,已经开工,计划新建输水管线194.48公里、加压泵站51处。”农安县水利局副局长曹野介绍。他点出了此项工程的核心要义:“受地理条件限制,原有的这51处小型供水工程,其水源水质存在氟、铁、锰等指标超标的问题,不仅水处理工艺要求高、运行维护难度大,长期来看成本也居高不下。”
而破解这一系列难题的“钥匙”,在于引入稳定优质的“外援”水源。曹野进一步解释:“县第三净水厂的水源来自新立城水库,水源水质良好。”创建于2020年7月的农安县第三净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0万立方米,其水源通过专用的农科管线引自新立城水库。厂区内设有从稳压配水、沉淀、过滤、超滤膜处理、消毒到送水泵房等现代化车间,制水工艺先进,水质安全可靠,完全有能力满足全县居民和大型企业的日常用水需求。
将农安镇、前岗乡原有的小型、分散、水质不稳定的供水系统,接入以第三净水厂为龙头、城市大管网为依托的集中供水体系,意味着一次供水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工程通水后,将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同网、同质、同服务”的供水目标,从根本上破解小型供水工程面临的“水处理要求高、管护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等难题,让供水保障更安全、更稳定、更经济。
助力振兴
“幸福水”流淌乡村振兴新图景
农安县小型供水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农安镇、前岗乡共计11万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和健康水平。“工程建成后,这11万村民在家门口拧开水龙头,流出的就是与县城居民同源、同质的‘放心水’‘幸福水’。”曹野笑着说。
农安县小型供水工程更是一项关键性的“发展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提,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当清冽的“幸福水”流入千家万户,它不仅滋润了百姓的心田,更将滋养乡村产业,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为农安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从梦想“有水喝”到追求“喝好水”,农安县小型引调水工程见证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初心,也映射出农村供水事业发展进步的坚实足迹。为确保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早日建成惠民,农安县水利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安全关、进度关,努力打造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廉洁工程。
随着一条条输水管道在田野乡间延伸,一座座加压泵站在村落节点矗立,一股股清泉冲破地域壁垒,欢快地流进农家院落。农安县以水为墨,正在绘制一幅城乡融合、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随着这汩汩清泉不断流淌,汇聚成推动农安县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