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生病后往往不如陆生动物生病时那样容易被发现,一般在发现时已有部分动物死亡。因为它们栖息于水中,所以给药的方法也不如治疗陆生动物那么容易,剂量很难准确。并且在发现疾病后即便能够治愈,也耗费了药品和人工,影响了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在经济上已造成了损失。 治病药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毒性:一方面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的生理和生活,使动物呈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游泳反常等,甚至有急性中毒现象;另一方面可能杀灭水体和底泥中的像硝化细菌那样的有益微生物,从而破坏了水体中的物质循环,扰乱了水体的化学平衡;有大量浮游生物存在的水体中,往往在泼药以后,大批的浮游生物被杀死并腐烂分解,引起水质的突然恶化,可能会发生全池动物死亡的事故。另外,有些药物在池水中或养殖动物体内留有残毒。因此,防重于治的观点一定要树立。 提高鱼体抗病力措施: 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放养健壮和不带病原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基础。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对水产养殖动物控制其暴发性流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在鱼、虾、贝类等养殖过程中,常可遇到一些发病的网箱、池塘中大多数养殖个体和某一种类患病死亡,而存活下来的个体或种类,生长却很健康,没有感染上疾病或感染极其轻微,而后又恢复健康。这些现象表明,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是随个体或不同种类而有很大差异的。 降低应激反应。在水产养殖系统中,由于人为,如水污染、投饲的技术与方法;或自然如暴雨、高温、缺氧等因素的影响,常引起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因此,在养殖过程或养殖系统中,创造条件降低应激,是维护和提高机体抗病力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