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俗称凋萎病、半边疯、黑心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多在门茄坐果后开始发病。 发病一般自下而上或自一侧向全株发展,叶脉间变黄,叶片萎蔫,接着上部的叶片也逐渐萎蔫。病初中午症状显著,早晚或阴天恢复近似正常,后期全株或部分支条的叶片黄枯脱落,严重的全株枯死。黄萎病症状常常发生在半个叶片或半边植株上,再由半叶向全叶发展或植株一侧向另一侧发展。剖开病株的根、茎、枝及叶柄等部位,可看到维管束变成褐色。病株结的果又小又硬。 黄萎病是由真菌浸染造成的。病菌休眠菌丝体、厚垣孢子、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源,一般能在土壤中存活6-8年。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也能从幼根的表皮及根毛直接侵入,在植株的维管束内繁殖,扩展到茎、枝、叶及果实。因此,带菌土壤是病菌的主要来源。病菌也能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越冬,并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成为无病区的病源。此外,施用带有病残体的堆肥也能传病;病菌在田间主要靠风、雨、灌溉水、农具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大。气温在19-24℃,土壤潮湿发病重,土壤干旱、气温高发病轻,气温超过38℃,病害受到抑制。 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用托鲁巴姆茄、CRP作砧木进行嫁接换根;选择抗病品种。一般紫茄子品种比绿茄子品种抗病;进行种子消毒,播前用多菌灵浸种两小时或55℃恒温水浸种15分钟,冷却后催芽;培育适龄壮苗,加强管理,创造适合茄子生长发育适宜的环境条件;实行轮作,4-5年不与茄类蔬菜连作。多施农家肥,土地深翻;适时定植,多带土少伤根,栽苗不宜过深,定植后选晴天温度高时浇水,以免地温下降,加强田间管理;药剂防治:可在整地时每667 平方米撒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千克,耙入土中。也可在定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毫升,连灌2次。也可用70%敌克松原粉的500倍液灌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