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确掌握我省玉米秋收生产情况,预判秋收市场形势,近日,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对公主岭、长岭、蛟河等8个县市32个农户进行了电话咨询调研。现就全省玉米秋收生产及市场形势分析如下: 玉米生产情况 (一)农田土壤底墒较好,气象条件有利于玉米生长 今春,我省土壤解冻较快,化冻深度比常年偏深,农田土壤底墒较好,缺墒面积小,缺墒程度轻,气象条件总体适宜,有利于春耕生产。据我省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截至5月5日,吉林省旱田耕地浅层(10厘米)土壤缺墒面积为82万亩(轻度缺墒),仅占全省旱田耕地面积的1.1%。玉米出苗苗齐、苗全、苗均,保苗率达到96.21%,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作物生长期雨水充沛,气温较高,长势良好。收获前期土壤湿度较大,但10月中下旬气象条件总体较好,有利于土壤降湿,农民延后收割,玉米成熟度较好,水份偏低,品质较好。 (二)积极采取措施,确保玉米稳供增收 为了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和促进增产增收,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包括落实支持产粮大县政策,采取防灾减灾措施、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建设。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2021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6762.4万亩,比上年增加177.1万亩,同比增加2.69%。(省农业农村厅内部工作数据)。从调查情况看,今年是近年来玉米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预计玉米单产增幅在10%-15%之间。 成本收益分析 今年我省玉米种植成本整体呈现“两涨两平两降”格局,即化肥费用和租地费用明显上涨,种子费用和农药费用持平,由于没有大面积的倒伏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费用明显下降,秋收时工价虽然上涨,但用工量减少,人工费用明显下降。总体而言,普通农户总成本略有下降、规模经营总成本增加,由于玉米单产增加和新粮开秤价格略高于去年同期,普通农户和规模经营的纯收益均增加,规模经营由于地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纯收益增长幅度低于普通农户。 公主岭、长岭、蛟河等8个县市普通农户和规模经营典型调查的成本收益具体如下: (一)种植成本 普通农户每亩总成本为662.7元,同比减少124.5元,降低15.8%。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化肥)投入为281.5元,同比增加18.1元,提高6.9%。其中,种子费用为58.9元,同比增加0.8元,提高1.4%;农药费用为22.4元,同比增加0.2元,提高0.9%;化肥费用为200.2元,同比增加17.1元,提高9.3%。物资与服务费用为422.8元,同比增加0.5元,提高0.1%,其中,机械费用为141.3元,同比减少17.6元,降低11.1%。由于普通农户不考虑租地费用,生产成本与总成本相同。其中,人工费用为239.9元,同比减少125.0元,降低34.3%。 规模经营每亩总成本为1097.6元,同比增加53.6元,提高5.1%。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化肥)投入为265.1元,同比增加17.3元,提高7.0%。其中,种子费用为51.3元,同比增加0.9元,提高1.8%;农药费用为20.9元,同比增加0.2元,提高1.0%;化肥费用为192.9元,同比增加16.2元,提高9.2%。物资与服务费用为416.3元,同比减少14.1元,降低3.3%,其中,机械费用为151.2元,同比减少31.4元,降低17.2%。生产成本为587.2元,同比减少111.0元,降低15.9%。其中,人工费用为170.9元,同比减少96.9元,降低36.2%。租地费用为510.4元,同比增加164.6元,提高47.6%。 (二)种植收益 普通农户每亩单产为1224.0斤,同比增加113.5斤,提高10.2%;按标准水价格1.10元/斤计算,每亩主产品产值为1346.4元,同比增加136.0元,提高11.2%;扣除总成本,每亩纯收益为683.7元,同比增加260.5元,提高61.5%。若考虑普通农户可获得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和生产资料一次性补贴共计200元左右,补贴后每亩纯收益可达到800元以上。 规模经营每亩单产为1234.0斤,同比增加118.4斤,提高10.6%;按标准水价格1.12元/斤计算,每亩主产品产值为1382.1元,同比增加143.8元,提高11.6%;扣除总成本,每亩纯收益为284.5元,同比增加90.2元,提高46.4%。若考虑规模经营主体多数只能获得生产者补贴和生产资料一次性补贴共计100元左右,补贴后每亩纯收益近400元。 玉米市场情况 2020/2021市场年度,我省玉米市场理性回归,玉米价格平均水平高于去年同期,整体呈现“两起两落”走势(见图)。 从农民出售价格看,市场年月平均收购价(标准水,下同)为1.22元/斤,同比增加0.32元/斤,提高35.55%。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农民出售玉米价格从1.04元/斤上涨至1.32元/斤;3-4月,冰雪消融,气温回暖,农民集中卖粮,价格跌到1.21元/斤;5-6月,农民手中余粮逐渐减少,价格回升至1.29元/斤;7-9月,我省玉米多集中在中间环节,饲料企业谷物替代作用明显,价格下调至1.23元/斤。10月末,农村基层26-30个水新粮开秤价格为0.80-0.99元/斤,折干后平均开秤价格为1.11元/斤,虽比去年同期高0.04元/斤,但比上月陈粮低0.12元/斤。开秤以来,只有极少数农民卖粮,价格提升速度较慢,至11月上旬只提升了0.02-0.03元/斤。 从加工企业收购价格看,市场全年收购价(标准水,三等,元/吨,下同)为2575元/吨,同比增加791元/吨,提高44.34%。加工企业新玉米开秤时间与常年大体相当,开秤平均价格为2348元/吨,同比增加178元/吨,提高8.20%,但开秤后部分企业收购价格回落100元/吨。其中,三等标准水玉米开秤价格为:中粮榆树和四平天成2400元/吨,分别比去年高270元/吨、200元/吨;中粮公主岭和吉林燃料乙醇2320元/吨,比去年高220元/吨;松原嘉吉生化2300元/吨,比去年高200元/吨。10月末至11月上旬,部分企业收购价格有所上调,上调幅度为60-80元/吨。11月11日加工企业收购价分别为:松原嘉吉生化和吉林燃料乙醇2380元/吨,中粮公主岭和中粮榆树2320元/吨,四平天成2300元/吨。 2020/2021年度吉林省玉米市场价格走势图 影响玉米生产、市场因素 (一)持续降雨,局地秋涝,收割难度加大 9月末至10月初,我省出现连续降雨天气,导致榆树、梅河等局部低洼农田积水渍涝,土壤过湿过软,刚开始收割时,轮式收割机进不去,履带式收割机的数量相对较少,收割机作业难度加大。10月中下旬天气晴好,土壤快速降湿,农民才开始大面积收割。对于收割机数量较少的地方,农户需排队等候收割机作业时间,由于延后时间相对较长,导致秸秆过于干燥,后期部分地块秸秆出现折断现象,影响收割速度。 (二)收割期延后,市场启动偏晚,购销主体观望居多 受天气影响,玉米收割期延后,10月末新玉米才零星上市,交易清淡,直至目前尚未进入大量上市阶段,市场启动整体偏晚,新玉米区域性供应偏紧的局面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玉米价格跌至本年度最低水平,大部分农民想等等行情再说,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农民想元旦或春节前后出售。贸易商和粮商观望氛围浓厚,询价较少,收购谨慎。11月8-10日,全省大范围出现强降雪天气,道路湿滑,交通受阻,再次推动市场活跃期延后。 (三)农民担心化肥价格继续上涨,期盼玉米价格再高些 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自春耕期间开始上涨,玉米的生产资料直接投入明显增加。随着原材料价格和电价的上涨,夏季化肥价格继续攀升。据农户介绍,尿素去年价格为90-100元/袋,今年夏季追肥时已涨到150-170元/袋,由于化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生产资料经销商不敢贸然存货,社会库存处于相对低位,从意向定购的情况来看,明年化肥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因此,农民希望玉米价格能再高一些,以弥补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几点建议 (一)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90%左右,但也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不同农户间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情况。建议建立以农机供应维修、联合作业和租赁服务为主要内容,覆盖全程、运转高效、综合配套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从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向农资采购、生产托管、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仓储烘干、加工与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服务延伸,并鼓励其开展跨区联合作业。 (二)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玉米 当前,粮食市场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在区域性、阶段性农民“卖粮难”时段,鼓励收购主体多收快销,多收快用。实现铁路、公路、水路运力与运输需求对接,积极推广物联技术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在收粮流程、粮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千方百计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三)鼓励农资经销商组建农资配送服务联盟 鼓励农资经销商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场所组建农资配送服务联盟基地,并开展农资厂家直供活动,使得农资质量有保障、价格有优势,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上门服务,实时对接服务与需求,扩大服务辐射范围,逐步让利于民、方便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