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罗岭乡讲理村位于豫西山区,距离县城30公里,是河南省认定的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特色村。 近年来,讲理村以乡里中心建设为“小切口”,做好乡村治理“大文章”,不但讲出理和礼,更绘出文明乡风。 讲理村因“讲理”得名。全村常住人口400多人,村里没有一处宅子常年“铁将军”把门。做饭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全村充满烟火气。 在讲理村,村里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打造了集日间照料中心、标准化卫生室、百姓大食堂、乡村会客厅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里中心。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为了促进乡风文明,讲理村不遗余力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讲理村的乡里中心也叫“讲理堂”,服务全村群众。 近年来,讲理堂新添两座馆藏,以展示村庄的历史变迁和家风家训。村史馆陈列着照片、文物、老物件,记录了百年来讲理村的发展脉络;家风家训馆摆放着智慧箴言,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传统孝道文化元素装点、改造的文化墙,让孩童自幼就能浸润在孝善文化中;百善书屋门庭若市,热爱读书的村民聚集在此,沙沙的翻书声成了宁静山村中美妙的音符…… “讲理村讲的‘理’就是‘以孝为先,以理服人’。历史上,我们村就因讲理出名,周边村镇有什么纠纷都会找我们村人评理。”讲理村党支部书记金相超说。 给别人评理首先自己要知理、懂理、讲理、走理。 “讲理”是讲理村村民的符号,谁不孝顺老人、不和睦邻里,都没脸在这个村待下去,没脸说自己是讲理村人。 “走理”就是对“理”身体力行。 讲理村村民几乎都跟家中老人住在一起,其中金相超家兄弟几个成家不分家,一大家子16口人,十几年一直在一起吃饭。 依托乡里中心,讲理村建成了洛宁县第一个“乡村大食堂”,大食堂每一次聚餐就是一次亲情乡风的相聚和教育。 “为了‘人情减负’,村里的红白事‘一场事、一碗端’,所有村民的红白事由村红白理事会在村大食堂统一操办,吃大锅菜,用平价烟酒,村民办一场事,只需要支付100元,邻里相互帮助,抵制高价彩礼礼金。”罗岭乡党委书记郭银涛讲述着乡村大食堂的由来。 这些年来,讲理村亲如一家,无一起刑事、治安案件及上访事件发生,先后培养出30余名大学生;结合农文旅,集体收入大幅增加,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 如今的讲理村,早已成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众多游客打卡的“网红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