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暑期,浙江大学文学院“乡村里的文化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北方线小分队前往伊通满族自治县,深入河源镇榆树村镇开展调研,在汹涌澎湃的伊通河上游,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上午,小分队跟随伊通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来到了河源镇榆树村与村民进行座谈。“现在的班子强了,村里美了,村民富了,民心也更齐了,大家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一提到村子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们个个喜上眉梢。 近些年,榆树村积极联系群众,深入了解群众思想动态、满足村民所需所盼;村党支部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思想与实干齐抓并举,提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村庄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榆树村抓紧建设返乡创业项目,准备利用村部和学校场地,投资半成品加工项目。这些成果,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吉祥村里看苍鹭。伊通河源镇吉祥村。村中建立了苍鹭自然保护地,近年来已有几千只苍鹭在这里繁衍生息。小分队跟随村书记走进苍鹭保护区,有幸在密林中窥见苍鹭立于枝头,安然生息,见证了当地苍鹭保护工作取得的卓越成效。 村民大院开座谈。“经济效益的提升是老百姓支持‘文明经济’的原始动力。”在吉祥村的村民大院内,伊通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向小分队与村民们介绍了以文明经济为基础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并对吉祥村的美好愿景作出了切实规划。 在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依次发言,结合自身的经验为“文明经济”项目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贡献求是青年力量。 在伊通北部的马鞍山镇参观满族剪纸作品、“文明经济”项目试点村,让同学们收获满满。 “这次暑期走进了全国‘文明经济’模式的发源地伊通满族自治县,感受到了‘文明经济’政策的巨大潜力。”浙江大学“乡村里的文化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北方线小分队纷纷感慨。 “文明经济”下的伊通满族自治县,走出了一条“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互融互促的新路径,将乡风文明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为以文明之力助推农村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