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市,是全国县级城市中唯一的“中国食品名城”。这一系列荣誉离不开一个作物和一个品牌,它就是水稻和“德惠小町”稻米。 在大米销售市场流传这样一句话“吉林稻花香、德惠小町王”,可见市场对“德惠小町”米的认可和欢迎程度。“德惠小町”水稻营养丰富,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碾出的大米洁白晶莹,质地密实,做出的米饭油亮溢香,有嚼头,口感好,堪称米中精品。 近年来,“德惠小町”被确定为“吉林大米”代表品牌,是“长春大米”的领军品牌。德惠市水稻种植面积70万亩,其中,“德惠小町”大米占95%以上。 优质品种+优质资源=产好米基础 专家介绍,“秋田小町”大米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钙、磷、钾、硒、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即使“以貌取米”,秋田小町也格外惹人喜爱:米粒外表整齐、饱满肥厚、晶莹剔透,做出的米饭油光可鉴,仿佛涂抹了油脂一般,口感香糯甘甜,有韧性有嚼劲。难能可贵的是,它还有同五常稻花香一样冷饭不回生的特质。 1992年,小町米落户德惠市岔路口镇,优质的水稻品种,为确立“德惠小町”品牌奠定了基础; 2000年,经过多个优质水稻品种对比检测,中国的小町米蛋白质含量高达6.3%,位列世界米种前列; 2017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根据全国小町米的生产情况,授予德惠市“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称号; 2023年“德惠大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荣获区域地理标志证书。 目前,“德惠小町”米已成为“吉林大米”的代表品牌、“长春大米”的领军品牌,与长粒米之王“五常大米”并驾齐驱。能获得如此殊荣,除了“秋田小町”品种优秀以外,也与德惠市特有优势密不可分。 气候优势。德惠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432.9小时,年平均降水516.4毫米,无霜日143天。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和干物质积累;由于气候相对冷凉,病虫害发生程度轻,农药用量低,确保绿色无公害水稻的品质; 土壤优势。德惠市处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松辽平原黑土区,位于世界著名的“黄金水稻带”上,全市耕地21.4万公顷,其中80%是比较肥沃的黑土类,为生产优质水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 水源优势。德惠市水文、水利资源丰富,拥有“一江四河”,江河流域植被覆盖好,工业企业少,水质清澈无污染,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充沛的水源; 品种优势。德惠大米被确定为代表我省中部黑土地大米特点的“吉林大米”代表品牌,在品牌的选择上具备了应有的优良品种; 品质优势。德惠市依托长春市众多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优质品种的研发、种植技术的创新、病虫害的低毒防治、品质和食味的提高、精深加工等方面不断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德惠大米品质的不断提高。“德惠大米”已整体达到无公害大米的标准,其中20户大米企业的35个标识产品分别被认定为绿色大米、有机大米。 精耕细作+科技加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5月23日,风和日丽,天蓝水碧。岔路口镇稻田内一片繁忙,村民正紧抓农时忙着插秧,部分稻田已是一抹淡绿。待插秧的稻田与已经栽插的稻田交错,形成深浅不一的色块,宛如一幅绝美的田园油画。 长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长义正在自家稻田里一边组织工人插秧,一边查看刚刚放养的蟹苗。 “2020年,我参加市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的培训,看到盘锦稻田养蟹眼馋得不得了。2021年,我采用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尝试稻田里放养蟹,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当年,我的农场被评为吉林省水稻产业创新驿站。”李长义兴奋地说。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李长义,调侃自己40多岁才正式成为一名农民,才有了自己的梦想,这一坚持便是11年。 2013年,李长义承包8公顷土地,开启水稻种植之路,2015年注册成立长义家庭农场,2017年种植面积近80公顷。之后几年,李长义不断添加各种机械设备,先后购买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等配套设备,真正实现水稻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但即使再忙,他也紧跟德惠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培训脚步,努力提升水稻种植技能,提高水稻生产水平。 李长义告诉记者:“我经常劝说观望的村民,想要蟹苗来我这,我不仅负责技术还负责回收。大家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做成规模,才能增收致富。” 为加快培育种稻能人和乡土人才,德惠市率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制定新型农民培训办法,先后制定了《农业科技培训实施方案》《新型农民培训办法》等工作方案,在全市形成了既符合群众意愿又适应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示范主体、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因人施策、合理安排,针对特定人群的不同特点,采用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市级农业技术专家,围绕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黑土地保护利用、水稻综合种养、玉米秸秆多元化利用等相关农业技术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培训。” 为了提升农技人员服务指导能力、更新农技人员业务知识,开拓科技示范主体视野,改变种植户传统观念,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还带领学员远赴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随着“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逐年增加,致富带富效果越来越明显,朝阳乡长沟村合作社带头人丰国萍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参加专项培训,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还增强了我致富增收的信心,还能为周边群众答疑解难。” 目前,德惠市水田主要推广蟹稻共作、稻鸭共作模式,2023年面积3万亩左右,2024年逐步扩大规模,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计划增加到10万亩,每亩预计增收近千元。 一产优+二产大+三产强=三翼齐飞助力乡村振兴 岔路口镇是德惠市水稻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被誉为“中国水稻第一镇”。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2023年全镇水稻总产量达到3.33亿斤。岔路口镇作为德惠市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202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岔路口镇党委书记曲守宝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按照市里确定的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做优一产的发展思路,依托水稻产业、稻蟹综合种养等资源优势,打造岔路口大米品牌,建强稻米产业链条,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焦稻米品种优化,擦亮大米品牌。岔路口镇依靠“德惠小町”和“德惠大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块金字招牌,进一步推广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水稻品种,着力创建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松江佰顺米业,与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对口合作,培育打造适宜岔路口镇种植的先进水稻品种;与先正达中化集团、正大集团、东方甄选等企业合作,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加大对岔路口镇大米的推广及销售,不断提升岔路口大米产品知名度,远拓国内及海外市场。 延伸稻米产业链条,调优产业结构。岔路口镇以稻渔、稻蟹综合种养、稻米精深加工、稻草加工为引领,进一步延伸稻米产业链条,全力打造渔产品、饲草产品等衍生产业群。持续加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导,以“企业+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在全镇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扩大种植养殖面积,2024年计划实施稻田蟹综合种养模式1.5万亩,生产河蟹成蟹产品13万斤,扣蟹产品11万斤。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能,加大力度扶持镇内36户稻米加工企业。狠抓项目建设,确保盛亿达米业新建厂房、江畔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等8个项目均能顺利建成落地。依托6家水稻秸秆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稻草加工产业,让稻草变废为宝。 传承稻米农耕文化,促进农旅融合。岔路口镇借助现有稻田资源立足特色产业基础,以四季稻田这一特色景观为切入口,挖掘农业附加价值,促进旅游要素集聚,探索“农业+文旅”发展模式,依托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江畔农牧合作社观光栈道及佰顺米业水稻博物馆和透明工业生产线,通过学生研学、农事体验、趣味钓螃蟹等方式,举办“插秧节”“金秋稻米节”“开镰节”等活动,结合村民闲置资源,探索研学、露营、自驾游等文旅业态,传承农耕文化、打造农文旅地标,创建“农旅+研学+旅拍+婚庆+网红打卡”精品农旅路线。 作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县(市),德惠市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为抓手,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提升休闲食品、玉米、水稻、肉鸡、生猪、肉牛、饲料、果蔬等八大优势产业链发展水平。 “德惠市委、市政府引领德惠稻米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支持企业‘种好粮、办好厂’,重视‘德惠大米’品牌建设发展。在‘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和‘德惠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双重加持下,助力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松江佰顺米业负责人对企业发展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