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凤翔:泥塑富了六营村
吉林农村报全媒体记者 徐文君
日期:2024年05月29日 来源:吉林城乡网

出模、挂粉、勾线、上色、上漆……一坨坨泥土在泥塑师傅巧手的揉捏和描绘下,变得精致可爱,令人喜爱,仿若拥有了更鲜活的形态与“生命”。

5月23日,我们有幸走进中国泥塑第一村——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近距离感受泥塑的艺术之美以及六营村是如何通过一块小小的泥巴“捏”出的乡村大变化?

在艺博园,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指着展厅陈列的作品给大家介绍,泥塑“平安马”“富贵羊”相继登上国家生肖邮票主图案;“凤尾鸡”“旺财狗”先后在央视春晚、元宵节晚会亮相;“兔团团”成为央视兔年生肖形象文创产品……一次次的“亮相”使六营泥塑名声大振,随之而来的便是村民获益。

在六营村艺博园手工作坊里,村民贾格萍正在为生肖虎上色。今年54岁的她从事泥塑工作十余年,在这之前她是一名家庭主妇。“一个月能挣5000元左右,有个营生,日子越来越好,得感谢胡老师。”贾格萍说。

与贾格萍一样,村民李玉娥也在这里打工,她的主要工作是制胚,活越做越熟练,她也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

泥塑作为凤翔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俗称“泥耍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六营泥塑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村268户1000余群众从事泥塑产业。

在西府民间艺术博览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老师详细讲解了凤翔泥塑的历史和传承。

泥塑尽管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泥塑产品并非一直都受重视。记者看到博览园内墙上张贴的“泥塑谚语故事”提到一个典故:“泥塑莫本越做越紧”。意思是说,以前做“泥货”费时费力却没有太大利润,如果农忙时投入时间精力过多,容易耽误农时,得不偿失,所以做“泥货”反而成了让人看不起的亏本买卖。

显然,要是一直亏本,再好的技艺也难得到传承,用胡新明的话说,如果凤翔泥塑没有市场,他同样不会造一屋子泥塑放家里,“自己堆着自己看。”

而胡新明对凤翔泥塑的最大推动力,就是把这项技艺从“亏本买卖”变成了“赚钱生意”,让凤翔泥塑获得新生。

1985年,一次偶然机会,胡新明出国展演,当看到在家乡只能卖一毛五分钱的不起眼“泥货”,在美国居然能卖几十甚至上百美元时,从小喜欢泥塑的胡新明,就意识到凤翔泥塑里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那次他一下赚了4300元。

随后,胡新明克服重重困难,接连解决了泥塑产品的易碎、创新力不足、生产工艺陈旧、包装简陋等难题,实现了泥塑产业化、规模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让村里人看到,原来不起眼的“泥货”,也能发家致富。

在胡新明的带动下,泥塑开始从六营村走向全国并誉满国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六营村的幸福美好生活,正和栩栩如生的凤翔泥塑一样,是由六营村的能工巧匠们一笔一画绘制出来的。

2023年,六营村实现泥塑产值420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

下一步,六营村将采取“合作社+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壮大六营泥塑生产、销售等产业规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昔日“泥耍货”成就更大作为。


0
责任编辑:张立蕴
相关信息
吉 林 城 乡 网 版 权 所 有 ,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所有: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投诉举报电话:0431-88600732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地址:长春市高新区火炬路1518号
流量统计: 技术支持:迅达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