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乾安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片区,金灿灿的稻穗摇摇欲坠,成片稻田一望无垠,4500亩的水稻成熟了,让这方土地显得生机勃勃。 10月11日,经专家测算,亩产突破588公斤!该项目迎来了第二年的水稻大丰收。很难想象,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内水田规整化一、成框连片,机耕路和水渠纵横交错,农田生态系统显著提升。 据了解,乾安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由中铁十四局投资建,总规模约500公顷,该地块土壤属于重度苏打盐碱地,pH值在9.3-10.3,土壤含盐量5.3-19.3g/kg,是最难攻克的盐碱地类型。该项目自2022年11月联合相关科研团队开始对盐碱地进行整治。经过系统化改良,土壤含盐量降到了1.1g/kg、pH值降到了8.1、有机质含量从不足10g/kg提升至20.3g/kg。该项目种植的耐盐碱性水稻松辽5号已于2023年10月实现了首次达产目标,亩产达565.9公斤,不仅将原来“不毛之地”变为沃野良田,更为地方新增耕地4500亩,项目技术团队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达产的重大突破。 今年以来,项目团队“通过优化土壤改良方案,提前进行稻茬清理、土壤改良、田块旋耕和耙地打浆等工序,预留充足时间进行排盐洗碱,增加排盐洗碱次数,平均洗田次数相较于2023年增加1-2次,田块内pH和含盐量较去年同期进一步下降。中铁十四局集团乾安农业分公司总经理李家亮对记者说:“由于改良效果提高,稻苗返青时间缩短了7天。同时,我们加大了水稻种植管护,避开恶劣天气插秧,单株水稻分蘖株数明显增多,水稻灌浆期及时喷施叶面肥,水稻灌浆情况良好,瘪谷率明显下降。” 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身着中国铁建制服的工作人员趁着晴好天气,抢抓农时,采用机械化作业的方式收割水稻。收割机往返作业,收稻、脱粒、粉碎秸秆整个过程流畅自如,金黄色的谷粒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下,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没想到、真是没想到,现在靠着高科技,不仅把重度苏达盐碱地含盐量降下去了,还控制住了没有反弹,真正整治活了,稻穗还比去年的长,谷粒还多,真是难以置信”。水字镇丽字村村民王成指着面前收获的稻谷说到,脸上洋溢着微笑。 由中科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在田间地头查看水稻田分布和走向,了解水稻品种、种植培育等情况。东稻122水稻临选田块取样,通过现场收割、称重、测量等,测算出平均亩产达到588公斤。 乾安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模式, 于2023年4月开始实施,改良完成后土壤各项指标达到项目预期要求,项目区水稻达产400公斤/亩以上,试验地块最高产量达到550公斤/亩以上。2024年在第一年改良地块的基础上进一步试验研究了改良剂、侧深施肥、微生物菌剂等以优化创新提升水稻产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东北苏打盐碱地分中心颁发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荣誉。 初审:张立蕴 复审:石巍 终审:曹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