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种根部太大的、晒‘过劲儿’的松树伞就不能卖了,需要挑拣出来。”日前,在柳河县柳河镇四大门村秋园家庭农场,小秋、小园夫妻俩向记者介绍着他们的“生意经”,此时,老口子正在为昨晚在网络平台上卖出的农副产品挑选、打包、发货。 秋园家庭农场成立于2015年,主要从事苹果、鸡心果和10多种菌类的产销经营。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依托线下种植+收购,线上销售,一年的收益可达150万元。 由两个人支撑起来的家庭农场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收益?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农场。 “蘑菇质量好不好,我‘一搭眼儿’就知道。”小秋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从小到大,每当山上出蘑菇的时候都会去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收购时对品质的把控也很自信。 “在网络上销售,卖的就是我的人品。”这是小秋发展电商的座右铭。网络销售和实体店相比,所卖的商品是顾客摸不着、看不到的,所以小秋销售成功的每一单,都是大家对他的信任。面对沉甸甸的信任,小秋坚守质量标准,不仅每一单发货前都要再次对商品的品质进行详细的检查,还会确认物流包装的密封性和完整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更好。 线上销售要想获得好评,线下收购的商品就要货真价实、保质保量。小秋告诉记者:“不论是收购水果,还是菌类产品,我们都有固定的货源,大家也都知道我想要的山货种类和品质,所以在品质方面很放心,谁都不会糊弄我。”小秋和供货商之间的这种信任,其实就是真心换真心的结果。 “先富带后富,帮助乡亲卖货。”这是小秋夫妻俩的受人敬重的重要因素。就在去年,当地苹果大丰收,不仅价格便宜,后来更是卖不出去了,这可急坏了果农,就在这时,有人想到了小秋经营的家庭农场。 “当时,很多果农过来说,如果我能收的话,给个成本价就行。”望着乡亲们恳切的眼神,小秋一口答应了,并告诉他们,只要大家的苹果质量过关,收购价格不仅不会低,还会高于市场一些。这样一来,小秋积压的货和资金就多了,所以需要在销售端更加努力。 “我每天晚上6点开直播,最早凌晨2点下播,如果平台流量好的话,就可能干一个通宵。”那些日子,夫妻俩每天最少直播8个小时,白天就理货、发货、处理售后问题、拍摄视频...... 这些年来,小秋夫妻俩帮助乡亲们卖出了数十万斤的农副产品,为周边的村民提供2000余人次的用工,这些务工人员每年收入20余万元。 初审:张立蕴 复审:石 巍 终审:曹梦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