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生,中共党员,农行农安县黄龙支行客户经理。1994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办公室、客户部科员、网点负责人等工作。他扎根农行30年,行程十万公里,走遍了全县300多个村,为700多农户发放“惠农e贷”1.3亿元,无一笔客户投诉、无一笔不良贷款,用浓浓的乡情写就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服务乡村“丰景”,曾荣获农行吉林省分行“十佳业务标兵”、“十佳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 没有凭空而来的能力 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学无止境,常学常新。王东生认为,县域网点虽然是农行的“神经末梢”,但承载着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广大农民的初心使命,加强思想教育是提升服务品质的首要前提。他深知,在这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唯有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做好金融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王东生经常牺牲中午、晚上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他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新人学,积后劲而不自馁,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的催动下,他成为本职岗位的多面手。他经常教导年轻人“没有凭空而来的能力,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为了做好“传帮带”,他时常以“晨夕会”为载体,带领网点员工深入学习农行政策、产品和上级行经营管理理念。政策理念掌握透了,服务就更精准了,提升网点经营效能就更有力了。2024年10月以来,王东生带领新的“徒弟”李思奇走遍17个乡镇100多个村庄,发放农户贷款3666万元,书写了“1+1>2”的力量法则。 村民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2022年的一天,王东生来到光辉村张某家里,刚一进门,强壮的背影和简陋的房屋形成了强烈了视觉冲击。张某不安的来回踱步低着头说:“生哥,不是我不想干,我有的是劲儿,但是老妈得了病,我还得供弟弟上学,负担太重,我真的尽力了......”张某长叹一口气,眼中浸满了无奈。王东生让张某找出土地合同,又去牛棚里看了看,“钱的事,我来帮你”。王东生到村委会沟通,帮助他联系了3家农户承包了10公顷的土地,最终帮助张某贷到10万元贷款。 贷款发放后,王东生经常帮助张某忙前忙后,请县里有名的兽医帮忙查看牛的生长和配种情况,等牛出栏后又帮忙联系牛羊批发市场,时常到玉米地里帮忙,还找来经纪人帮忙联系玉米销售渠道。王东生经常搞得灰头土脸,跟着兽医给牛打疫苗时还被牛尾巴甩过一身泥......就这样日复一日,第一个贷款年后,在王东生的帮助下,张某净赚了7万元。村民们听说张某家赚了钱,都争先恐后的找他贷款,“王东生去过的人家,牛都变多了”村民打趣道。“你们赚钱比我自己赚钱都高兴!”王东生笑着回应。 田间地头是最好的办公室 脚步丈量民情,家常话里听需求。王东生坚信“田间地头是最好的办公室”,每日穿梭于村头巷尾,同支书聊合作,与村民围炉促膝,谈生产、谈就业、聊收入、聊憧憬,给村民们谋点子、出主意。多年来,一本本破旧的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客户的各类信息,王东生称之为“客户的生态图谱”。这里记载了来到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的年龄、家庭情况、职业、爱好等信息,对于下乡的农户,记载了张三今年种了几亩地、李四卖了多少玉米、王五包了谁家的地、卖化肥的孙老板又该进化肥了”等等内容,事无巨细。一来二去,王东生成了各村的“老熟人”,街坊邻居见面都会互相打招呼。 本该是慢下来的年纪,他却选择继续向前。2024年10月,53岁的王东生从网点主任退下来,但他退岗不退色,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养殖户张大姐因饲料涨价愁眉不展,他顶着暴雨上门,一边帮着喂鸡一边讲解“惠农e贷”政策,用“土话”把复杂的利率换算成“多少斤玉米钱”,最终让张大姐安心签下首笔贷款。秋收时节,他蹲守晒谷场,边帮农户装袋边了解资金需求,把金融服务“种”进乡亲心坎里。 韶华不负耕耘者,且将岁月赋新章。不管是网点负责人还是客户经理,王东生都以一心为民的情怀践行着“草根”农行人的使命与担当,把村庄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